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氣
概念溯源
經氣,又稱「脈氣」,乃運行於經脈系統中之氣機,屬人體正氣重要組成部分。《黃帝內經》多處論及此概念,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明言:「真氣者,經氣也」,將經氣與真氣並論,彰顯其在生命活動中的根本地位。
經氣本質
從中醫氣化理論觀之,經氣實為先天元氣與後天水穀精氣在經脈中融匯運行之表現形式。其特質有三:
- 循經性:嚴格沿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等特定路徑運行
- 節律性:依子午流注規律呈現時間生物學特性
- 功能性:具有溫煦、防禦、固攝、推動等多重生理作用
經典論述
《內經》對經氣的論述頗為系統:
- 《素問·寶命全角論》強調:「刺實者,須其虛;刺虛者,須其實。經氣已至,慎守勿失」,揭示針刺療效與經氣調控的密切關係
- 《靈樞·終始》指出:「其脈亂氣散,逆其營衛,經氣不次,因而刺之……是謂失氣」,說明經氣失常的病理表現
臨床相關概念
針灸學中多個重要概念皆與經氣相關:
- 候氣:醫者通過切診感知經氣運行狀態
- 得氣:針刺後經氣應針而生的特殊反應(酸麻脹重)
- 調氣:運用補瀉手法調整經氣盛衰
- 行氣:引導經氣定向傳導的特殊針法
生理功能
經氣在人體發揮多重作用:
- 聯絡功能:通過經脈系統聯繫臟腑肢節
- 濡養功能:輸布精微物質滋養全身組織
- 調控功能:維持陰陽平衡與氣血和調
- 反應功能:作為病邪傳變與診斷治療的通道
病理變化
經氣失常可表現為多種病機:
- 經氣厥逆:氣機上逆,見頭痛眩暈等症
- 經氣鬱滯:氣行受阻,出現局部脹痛
- 經氣虛衰:功能減退,導致臟腑失養
- 經氣紊亂:運行失序,引發寒熱錯雜
歷代醫家對經氣理論不斷發展完善,使之成為指導臨床診療的重要理論基礎,尤其在經絡辨證與針刺治療方面具有特殊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