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期
在中醫學中,經期一詞具有雙重含義,既指月經的週期性規律,亦指行經持續的時間。其生理表現與臟腑氣血、經絡運行密切相關,尤其受肝、脾、腎三臟的調節,以及衝脈、任脈的盛衰影響。
一、月經週期
中醫認為,正常的月經週期約為28天,此數值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」的理論。然而,因個體體質差異,以及外在環境如氣候、地域、生活起居等因素,週期在21至35天之間均屬正常範疇。
月經週期的規律性,反映了腎氣充盛與氣血調和的狀態。若週期過短(月經先期),多與血熱或氣虛不固有關;週期過長(月經後期),則可能因血寒、血虛或氣滯血瘀所致。
二、行經時間
一次月經的持續時間,中醫稱為經期長短。生理狀態下,行經應持續3至7日,且經量適中、色質正常。若經期少於3日,稱為經期過短,可能因氣血不足或腎精虧虛,導致經血乏源;若超過7日,稱為經期延長,常見於脾不統血、血熱妄行或瘀血內阻等病機。
三、中醫理論基礎
-
臟腑與經期關係
- 腎:主生殖,藏精,腎氣盛衰直接影響月經的週期性。
- 肝:主疏泄,調節氣血運行,肝鬱可致經期紊亂。
- 脾:統血,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虛則經血失固。
-
經絡與氣血
- 衝任二脈:為「月經之本」,衝脈為血海,任脈主胞胎,二脈協調則經期如常。
- 氣血調和: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,氣滯、血虛、血瘀皆可影響經期表現。
綜上,經期的正常與否,不僅是婦科健康的指標,更是全身氣血陰陽平衡的反映。中醫通過辨證分析經期異常的內在病機,進一步調理臟腑、疏通經絡,以恢復其生理節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