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逆赤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逆赤腫
病證名,指因經閉上逆而導致兩目赤腫的病症。此證多由血熱經閉、月經逾期不行,致使血熱上衝,逆犯目絡,表現為雙眼充血、澀痛,甚則血灌瞳神,視物模糊。古籍《張氏醫通·卷八》記載:「女人逆經,血灌瞳神,滿眼赤澀者,乃血熱經閉,過期不行,則血逆行於上。」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情志鬱結、肝鬱化火,或素體陰虛血熱,導致衝任不調,經血閉阻。血熱內蘊,無以下行,反逆而上衝,循足厥陰肝經上擾目竅,故見目赤腫痛。若血熱熾盛,迫血妄行,可致血灌瞳神,形成血翳遮蔽視物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月經閉止或經期延後,伴隨雙眼紅赤、脹痛、澀癢,甚則眼瞼腫脹、白睛血絲密布,或見瞳神內有瘀血積聚。部分患者可能伴有頭痛、煩躁、口苦咽乾等肝火上炎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涼血調經、疏肝降逆為主,不可妄用外治鉤割之法,以免加重血熱上逆。
- 基礎方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減,佐以行氣破血通經之品,如香附、桃仁、紅花、丹皮等,使經行則血翳自退。
- 熱勢熾盛:加酒大黃以瀉火下行,導血熱從二便而出,即「下奪其勢,去火所以存陰」之意。
- 肝火偏亢:可配合龍膽瀉肝湯加減,清瀉肝膽實火,如黃芩、梔子、夏枯草等。
相關概念
此證與「倒經」(經行吐衄)機理相似,皆因血熱上逆,但病位有別:倒經多見口鼻出血,而經逆赤腫則以目赤為主要表現。此外,若血灌瞳神日久不散,可能轉為「血翳包睛」,屬眼科重症,需結合活血化瘀、清肝明目法治療。
古籍佐證
除《張氏醫通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「經閉逆亂」之證,強調調經為治本之關鍵。而《銀海精微》針對血灌瞳神,提出「涼血散血」之則,與此證治法相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