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藏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藏厥

藏厥,又稱臟厥,為中醫厥證之一,屬陽氣衰極所致之危重證候。其名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厥陰病脈證並治》:「傷寒,脈微而厥,至七八日膚冷,其人躁,無暫時安者,此為藏厥。」此證以陽氣虛衰、臟腑功能嚴重失調為核心病機,多見於久病體虛或寒邪直中三陰者。

病因病機

藏厥之成因,主要與真陽衰微相關:

  1. 腎陽衰極:腎為先天之本,內寄真陽,若腎中陽氣衰竭,不能溫煦臟腑經脈,則陰寒內盛,陽氣不達四末,故見肢冷脈微。
  2. 脾胃陽虛: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言:「胃中陽虛不能生化脾土」,脾失健運,水穀不化,氣血生化無源,經脈失於溫養,遂致周身冰冷而厥逆。
  3. 寒邪直中:外感寒邪深入陰經,或久病耗傷陽氣,致使陰寒內凝,陽氣閉阻,發為藏厥。

臨床表現

藏厥之證候特徵如下:

  • 四肢厥逆:手足冰冷,甚則冷過肘膝。
  • 膚冷躁擾:周身皮膚不溫,患者神情躁動不安,無片刻寧靜(《傷寒論》稱「無暫時安者」)。
  • 脈微欲絕:陽氣衰微,鼓動無力,故脈象沉微細弱。
  • 神識昏蒙:嚴重者可因陽氣脫絕而出現意識模糊或昏迷。

治法與方藥

藏厥屬陰寒內盛、陽氣欲脫之危候,治療當以回陽救逆為急務:

  1. 內治方藥
    • 附子理中湯:溫補脾腎之陽,適用於脾胃陽衰、陰寒內盛者。方中附子大辛大熱,回陽救逆;人參、白朮、乾薑溫中健脾,助陽氣復生。
    • 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:專治少陰病陽氣衰微之厥逆,力專效宏,可急挽垂絕之陽。
  2. 外治灸法
    • 關元氣海神闕等穴,以艾火溫通經脈,助陽氣升發。

與其他厥證之鑒別

藏厥需與以下厥證區分:

  • 蛔厥:因蛔蟲擾動所致,雖有四肢厥冷,但伴有吐蛔、腹痛時作時止,治以烏梅丸安蛔溫臟。
  • 氣厥:多因情志刺激引發,分為實證(肝氣上逆)與虛證(氣虛下陷),前者可見胸悶氣促,後者伴面色蒼白、汗出脈弱。

總結

藏厥為中醫重症,病機關鍵在於陽氣衰極、臟腑失溫,臨床須及時辨識,投以溫陽救逆之劑,方可轉危為安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張璐等均強調其與陽氣存亡之密切關係,為後世治療陰寒厥逆之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