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脈不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脈不通

經脈不通,又稱經閉,首見於《壽世保元》卷七,屬中醫婦科病症範疇,指女子月經閉止不行之證。然廣義而言,經脈不通亦可泛指人體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氣血運行受阻之病理狀態,其成因複雜,與臟腑功能失調、外邪侵襲、情志內傷等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經脈為氣血運行之通路,內連臟腑,外絡肢節。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經脈者,所以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,不可不通。」若經脈不通,則氣血滯澀,臟腑失養,百病由生。其病機可歸納為以下幾類:

  1. 氣滯血瘀
    情志抑鬱、肝氣鬱結,或寒邪客於經脈,致氣機不暢,血行遲滯,瘀血內停,阻塞經絡。臨床可見疼痛固定、拒按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2. 寒凝血脈
    外感寒邪,或素體陽虛,寒凝經脈,氣血運行不暢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言:「寒則氣收……客於脈中則氣不通。」症見四肢厥冷、疼痛遇寒加重,得溫則減。
  3. 痰濕阻絡
    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,痰濕流注經絡,阻礙氣血運行。常見體胖倦怠、胸悶脘痞,舌苔厚膩,脈滑。
  4. 氣血虛弱
    久病體虛,或脾胃生化不足,氣血虧虛,經脈失於濡養,運行無力。症見面色萎黃、乏力眩暈,月經量少色淡,脈細弱。

經脈不通與臟腑關係

  • :主疏泄,調暢氣機。肝鬱則氣滯,影響衝任二脈,致月經閉止。
  • :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虛則氣血不足,經脈空虛;脾濕不運則痰濕內生,阻塞經絡。
  • :藏精,主生殖。腎精虧虛,衝任失養,可致經閉不行。

辨證要點

中醫強調「不通則痛」,經脈不通多以疼痛為主要表現,其性質因病因不同而異:

  • 脹痛:多屬氣滯。
  • 刺痛:多屬血瘀。
  • 冷痛:多屬寒凝。
  • 重痛:多屬痰濕。

此外,經脈循行部位之異常(如麻木、腫脹)亦為診斷依據。例如,足厥陰肝經不通,可見脅肋脹痛;手少陰心經不利,則現胸悶心悸。

古籍論述

《黃帝內經》多次強調經脈通暢之重要性,如《素問·調經論》云:「五臟之道,皆出於經隧,以行血氣,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:「凡病之起,多由經絡閉滯。」

綜上,經脈不通為中醫核心病理概念,涉及氣血、臟腑、外邪等多重因素,臨床須審因論治,或行氣活血,或散寒通絡,或化痰除濕,務使經脈通暢,氣血調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