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脈不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脈不利
定義與源流
「經脈不利」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脈經》卷九,指婦女月經運行不暢或閉止之病症。其核心病機在於經脈氣血失和,導致經絡壅滯,影響衝任二脈功能,進而引發月經異常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則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症見經行澀少、色紫暗有塊,或經閉不行,伴小腹脹痛拒按。
- 寒凝血脈:外感寒邪或陽虛內寒,寒性凝滯,經脈拘急,氣血運行受阻,表現為經期延後、經量少、色黯,小腹冷痛。
- 氣血虛弱:脾胃虛損或久病耗血,氣血生化不足,經脈失養,症見月經量少、色淡質稀,或經期延後甚則閉經,面色萎黃。
- 痰濕阻絡:素體痰盛或脾虛濕聚,痰濕下注胞宮,壅塞經脈,可見經行不暢、經質黏稠,或經閉,形體肥胖,胸悶泛惡。
相關經絡與臟腑
- 衝任二脈:主司女子月經與生殖功能,衝為「血海」,任主胞胎,二者氣血充盈則月事以時下。若經脈不利,首當影響衝任。
- 肝脾腎三臟:肝藏血主疏泄,脾統血主運化,腎藏精主生殖,三臟功能失調皆可導致氣血失和,經脈滯澀。
古籍論述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月事不來者,胞脈閉也」,強調經閉與經脈閉阻之關聯;《醫宗金鑒》則分述「血滯經閉」與「血枯經閉」,對應實證與虛證之經脈不利。
治法概要
中醫治療以「通調經脈」為原則,依證型選方:
- 氣滯血瘀者,宜疏肝理氣、活血通經,方用血府逐瘀湯或膈下逐瘀湯。
- 寒凝血脈者,溫經散寒為主,選用溫經湯或艾附暖宮丸。
- 氣血虛弱者,補益氣血為先,方如八珍湯或歸脾湯。
- 痰濕阻絡者,需化痰除濕、調暢經絡,常用蒼附導痰丸加減。
針灸與外治
針灸取穴以任脈、足太陰脾經為主,如關元、三陰交、血海等,配合艾灸溫通;亦可施以推拿手法疏通經絡氣血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此症涵蓋現代醫學「月經失調」「多囊卵巢綜合症」等部分表現,然中醫著眼於整體氣血與經絡調節,非僅限於局部病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