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脈不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脈不調

經脈不調,又稱「月經不調」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五十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。其指女子月經之周期、經量、經色、經質等出現異常,或伴隨相關不適症狀。中醫認為,經脈不調與臟腑氣血失和、經絡阻滯密切相關,尤以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為主要病機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失和: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。若氣虛無力推動血行,或血虧不足以充盈經脈,則致月經先後無定、量少色淡。
  2. 肝鬱氣滯: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。情志不遂、鬱怒傷肝,可致氣機鬱滯,血行不暢,表現為月經延後、經行不暢、胸脅脹痛。
  3. 脾虛濕困:脾主統血,運化水濕。飲食勞倦損傷脾氣,則統攝無權,可見月經量多、經期延長;若濕濁下注,則經質黏稠、帶下量多。
  4. 腎氣不足:腎藏精,主生殖。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多產,耗傷腎氣,可致月經後期、量少、閉經,或崩漏不止。
  5. 寒熱失調:外感寒邪,血為寒凝,則經行後期、痛經;血熱內擾,迫血妄行,則經期提前、量多色深。

證型分類

  1. 氣血兩虛型:月經量少色淡、周期延後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
  2. 肝鬱血瘀型:經行不暢、色暗有塊,胸脅脹痛,舌紫暗或有瘀斑。
  3. 脾腎陽虛型:經期延後、量少色淡,腰膝酸冷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  4. 血熱妄行型:經期提前、量多色紅,心煩口渴,舌紅苔黃,脈數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經脈不調,首重辨證論治,以調和氣血、疏肝健脾、補腎固本為大法。臨床常用方劑如:

  • 氣血兩虛者,選用八珍湯歸脾湯
  • 肝鬱氣滯者,以逍遙散加減;
  • 脾虛濕盛者,投參苓白朮散
  • 腎陽不足者,予右歸丸
  • 血熱者,用清經散丹梔逍遙散

此外,針灸療法常取三陰交關元血海等穴,以調理沖任、平衡陰陽。

經脈不調之證,雖以月經異常為表,實則內應臟腑氣血之變,故中醫強調「治病求本」,透過整體調攝以恢復經脈氣血之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