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絡學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絡學說:中醫理論的核心架構

經絡學說的定義與歷史淵源

經絡學說乃中醫基礎理論之重要組成,專研人體經絡系統之結構、循行分布、生理機能及病理變化,並以此指導臨床診療實踐。此學說之形成與發展,與針灸、推拿等外治療法之應用密切相關,故亦為針灸推拿學之理論核心。

溯其源流,《黃帝內經》已系統論述經絡理論,《靈樞》尤詳,故有"經脈者,所以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,不可不通"之論。歷代醫家如扁鵲、華佗、皇甫謐、楊繼洲等,皆對經絡理論有所發揮。《扁鵲心書》直言:"學醫不知經絡,開口動手便錯",足見其重要性。

經絡系統的基本結構

人體經絡系統主要由以下部分構成:

十二正經:手三陰經(太陰肺經、厥陰心包經、少陰心經)、手三陽經(陽明大腸經、少陽三焦經、太陽小腸經)、足三陽經(陽明胃經、少陽膽經、太陽膀胱經)、足三陰經(太陰脾經、厥陰肝經、少陰腎經)。此十二經脈首尾相貫,如環無端。

奇經八脈:任脈、督脈、沖脈、帶脈、陰蹻脈、陽蹻脈、陰維脈、陽維脈。其中任督二脈尤為重要,與十二正經合稱"十四經"。

絡脈體系:包括十五別絡、浮絡、孫絡等,縱橫交錯,遍布全身。

經筋皮部:十二經筋聯綴肢節,十二皮部分布體表,與經絡系統相應。

經絡的生理功能

經絡系統之生理作用主要體現於以下方面:

聯絡溝通:《靈樞·海論》云:"夫十二經脈者,內屬於腑臟,外絡於肢節。"經絡網絡貫通表裡上下,將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、五官九竅、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聯結為有機整體。

運行氣血:經絡乃氣血運行之通道,《靈樞·本藏》言:"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,濡筋骨,利關節者也。"氣血藉經絡布散全身,營養組織器官,維持正常生理活動。

調節平衡:經絡系統通過其聯繫作用和運行氣血功能,協調陰陽平衡,使機體各部份功能活動保持和諧統一。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:"經脈者,所以能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,不可不通。"

感應傳導:經絡系統對針刺或其他刺激具有感應和傳導作用,此為針灸治療之基礎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所述"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",即指此而言。

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

經絡理論廣泛應用於中醫各科臨床實踐:

診斷方面:通過循經按診、觀察經絡循行部位之異常變化(如壓痛、結節、溫度改變等),可判斷病變所在臟腑經絡。如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各經是動病、所生病,即為經絡診斷之依據。

治療方面:針灸療法之取穴原則(如循經取穴、遠端取穴)、藥物歸經理論(如柴胡入少陽經、羌活入太陽經)皆以經絡學說為指導。推拿手法亦常沿經絡循行施術。

病理傳變:疾病可沿經絡傳變,如太陽表證傳陽明裡證,或按五行生剋關係傳變。掌握經絡傳變規律有助預測疾病發展。

養生防病:氣功導引、經絡按摩等養生方法,皆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為要旨。《內經》"經脈者,所以能決死生"之論,亦含預防醫學思想。

經絡實質的現代研究

關於經絡實質,現代研究提出多種假說:

神經相關學說:認為經絡與神經系統,尤其是周圍神經分布有密切關係。針刺效應可能通過神經反射實現。

結締組織學說:研究發現經絡循行線路與筋膜結締組織分布有高度重合,提出"筋膜經絡"假說。

生物物理特性:經絡線路具有低電阻、高導電性、高發光等特性,可能與人體生物電場分布有關。

全息理論:認為經絡系統是人體全息調控網絡,局部可反映整體信息,如耳穴、足底反射區等。

系統論觀點:將經絡視為人體功能調節系統,可能涉及神經、內分泌、免疫等多系統協同作用。

儘管研究手段日益先進,經絡實質仍未完全闡明,其研究仍為中西醫結合重要課題。正如《靈樞·經別》所言:"十二經脈者,人之所以生,病之所以成,人之所以治,病之所以起,學之所以始,工之所止也。"經絡學說之深奧,仍有待進一步探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