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藏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藏結(亦作「臟結」)為中醫重要病證名,首見於《傷寒論》,屬陰寒內結、臟腑陽氣衰微之重症。其病機與證候可分三類,分述如下:
一、陽虛陰凝,邪結臟腑
經典論述:
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云:「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,時時下利,寸脈浮,關脈小細沉緊,名曰藏結。」此證因陽氣虛衰,陰寒濁邪內結於臟,雖狀似結胸(胸腹硬痛),然本質屬虛寒。
病機特點:
- 陰陽辨證:藏結純屬陰證,無陽熱見證(如發熱、煩渴),亦無少陽之「往來寒熱」,患者多神情靜默,舌苔白滑。
- 脈象關鍵:寸脈浮為虛陽外越,關脈沉細緊主裡寒凝滯,反映中焦陽弱,陰邪盤踞。
治法方藥:
當溫補臟陽、散寒破結,禁用攻下。仲景未立專方,後世醫家如成無己主張以 理中湯(溫中健脾)、 四逆湯(回陽救逆)加減,或佐 吳茱萸、 肉桂 等溫通之品。
二、脅下痞積,痛引陰筋
經典論述:
《傷寒論》另載:「病脅下素有痞,連在臍旁,痛引少腹入陰筋者,此名臟結。」此屬久病癥瘕,陰寒凝聚厥陰肝經所致。
證候分析:
- 病位深痼:脅下痞塊連及臍旁,為肝經循行之地,寒凝血瘀成積。
- 痛勢凶險:少腹與陰筋(宗筋)牽痛,類今之「疝氣」重症,柯琴《傷寒來蘇集》稱此為「兩陰交盡,厥陰寒極」之候。
治法方藥:
需溫肝散寒、活血消積,方選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溫經通脈,或配合 天台烏藥散 行氣散結。若現「陰筋上衝」之急症,可急灸關元、氣海,並內服 烏頭煎 類峻藥(需嚴格辨證)。
三、臟氣失調,陰陽關格
延伸病機: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提出藏結亦可見於「臟氣不平,陰陽關格」之便秘,此類非外感所致,乃內傷臟腑氣機,陽不化氣,陰凝不運,致大腸傳導失司。
證治差異:
- 與常規便秘之別:雖同見大便不通,然藏結便秘多伴畏寒肢冷、脈沉遲,屬 陰結 範疇。
- 治法:當調和臟腑陰陽,可用 半硫丸(半夏、硫黃)溫腎通便,或 濟川煎 溫潤通導。
學術辨析:
藏結與結胸雖同屬「邪結」,然一虛一實:
- 結胸:熱邪與水飲互結陽明,證見心下硬滿、拒按,脈沉實,宜大陷胸湯瀉熱逐水。
- 藏結:純陰無陽,忌用攻伐,當「扶陽破陰」為要,反映仲景「保胃氣、存津液」之治則。
歷代醫家如喻嘉言、張璐等,皆強調藏結預後險惡,若見「舌苔白滑」或「下利不止」,為陽衰陰盛之兆,亟需大劑回陽救逆,佐以艾灸神闕、命門等穴,或可挽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