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絡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絡傷

經絡傷是中醫骨傷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宋代《聖濟總錄·傷折門》卷一百四十四。此證主要指因外力作用導致經絡系統受損,進而引起氣血運行障礙的病理狀態。

病因病機

經絡傷多由跌仆、墜墮、碰撞、擊打等外力損傷所致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經脈受損,氣血失和」:

  1. 外力致傷:外來暴力直接作用於體表,使經脈受損,脈道不暢
  2. 氣滯血瘀:經絡損傷後,氣機運行受阻,血行不暢,形成局部氣滯血瘀
  3. 氣血離經:嚴重者脈道破裂,血不循經,或瘀留體內,或溢於體外

臨床表現

根據損傷程度不同,臨床表現可分為輕重兩類:

輕症

  • 局部輕度腫脹,皮色青紫
  • 疼痛程度較輕,活動時加重
  • 觸診可及壓痛點,但無明顯波動感
  • 一般無全身症狀

重症

  • 局部明顯腫脹,青紫範圍廣泛
  • 疼痛劇烈,拒按
  • 可見皮膚破損出血,或皮下血腫形成
  • 可能伴隨發熱惡寒等全身症狀
  • 嚴重者可出現肢體功能障礙

辨證分型

中醫對經絡傷的辨證主要分為以下幾種證型:

  1. 氣滯型:以脹痛為主,痛無定處,腫脹不明顯
  2. 血瘀型:疼痛固定,局部青紫腫脹明顯
  3. 氣血兩傷型:腫脹疼痛並見,伴隨功能障礙
  4. 經絡熱毒型:局部紅腫熱痛,伴發熱口渴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經絡傷以「通經活絡,調和氣血」為基本原則:

  1. 初期(傷後1-3天):宜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
  2. 中期(傷後3-10天):宜和營生新、續筋接骨
  3. 後期(傷後10天以上):宜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

傳統療法

中醫治療經絡傷有多種傳統方法:

  1. 中藥內服:常用方劑包括復元活血湯、七厘散、桃紅四物湯等
  2. 外治法
    • 藥膏外敷:如消腫止痛膏、活血散瘀膏
    • 熏洗療法:使用活血通絡中藥煎湯熏洗患處
    • 針灸療法:取阿是穴及循經取穴,配合刺絡拔罐
  3. 推拿手法:運用按、摩、推、拿等手法疏通經絡

古籍論述

《聖濟總錄》指出:「凡墜墮顛仆,經絡傷損,氣血瘀滯,壅塞不行。」強調了經絡損傷與氣血瘀滯的關係。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亦云:「跌打損傷之證,專從血論,須先辨或有瘀血停積,或為亡血過多。」進一步闡明了經絡傷與血證的密切關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