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脅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來脅痛
病證名,見於《竹林女科證治》,又稱「經來脅氣痛」。此症多因情志不遂,肝鬱氣滯,導致氣機不暢,經脈受阻,遂於行經期間出現脅肋疼痛之症。
病因病機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抑鬱,或忿怒傷肝,則肝氣鬱結,經絡氣血運行不暢。肝經布脅肋,故氣滯則脅痛作。此外,肝鬱日久,可化火傷陰,或氣滯血瘀,進一步加重疼痛。經行時,氣血下注胞宮,肝經氣血相對不足,鬱滯更甚,故疼痛多發於經期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經行期間脅肋脹痛或刺痛,疼痛或牽引至背部,經血色暗,或有血塊,兼見胸悶、噯氣、煩躁易怒等肝鬱之象。舌質偏暗,苔薄白或薄黃,脈弦或弦細。
治法
以疏肝解鬱、行氣止痛為主,佐以養血調經。
方藥
-
四物元胡湯(《竹林女科證治》):
- 組成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)加延胡索、沈香。
- 方義:四物湯養血調經,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,沈香降氣調中,共奏疏肝解鬱、和血止痛之效。
-
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書》):
- 適用於肝氣鬱結較甚者,症見脅痛明顯、胸悶太息。
- 組成:柴胡、陳皮、川芎、香附、白芍、炙甘草、枳殼。
-
一貫煎(《柳州醫話》):
- 適用於肝鬱化火傷陰,症見脅痛隱隱、口乾咽燥。
- 組成:北沙參、麥冬、當歸、生地黃、枸杞子、川楝子。
辨證加減
- 若氣滯血瘀,痛如針刺,可加丹參、桃仁、紅花。
- 若肝鬱化熱,口苦煩躁,可加梔子、黃芩。
- 若兼脾虛氣弱,可加白朮、茯苓以健脾和中。
此症與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關,臨床需細辨氣滯、血瘀、陰虛等不同證型,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