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脅氣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來脅氣痛
經來脅氣痛,又稱經來脅痛,屬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見於《葉氏女科證治》。此症指女性行經期間或經前後,出現脅肋部脹滿疼痛之症狀,多與肝氣鬱結、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脅肋為肝經所主,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不遂、憂思惱怒,易致肝氣鬱滯,經脈氣血壅塞,不通則痛;或肝鬱化火,灼傷經絡;亦有因血虛肝失所養,經行時氣血下注沖任,肝經氣血更虛,筋脈失濡而痛。此外,痰濕內阻、瘀血停滯,亦可阻礙肝經氣血,引發脅痛。
臨床表現
患者多於經前或經期出現單側或雙側脅肋脹痛,痛勢或隱或劇,常伴胸悶嘆息、煩躁易怒、乳房脹痛等肝鬱症狀。若兼見口苦咽乾、目赤、經血色深質稠,屬肝鬱化火;若疼痛如刺、經血夾瘀塊,則為氣滯血瘀;若隱痛綿綿、頭暈目眩,多屬血虛肝弱。
辨證分型
- 肝氣鬱結:脅肋脹痛,走竄不定,情志波動加劇,舌淡紅、苔薄白,脈弦。
- 肝鬱化火:脅痛灼熱,心煩易怒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氣滯血瘀:脅痛如刺,痛處固定,經血紫黯有塊,舌黯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- 血虛肝弱:脅肋隱痛,頭暈目眩,月經量少色淡,舌淡,脈細弱。
治療原則
以疏肝解鬱、調和氣血為主,依證型配伍清熱、化瘀、養血等法。常用方劑如柴胡疏肝散(肝氣鬱結)、丹梔逍遙散(肝鬱化火)、血府逐瘀湯(氣滯血瘀)、一貫煎(血虛肝弱)等,可隨證加減延胡索、香附、鬱金等理氣止痛之品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經前期綜合徵」或「肋間神經痛」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調理,從肝論治,以恢復氣血陰陽平衡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