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下血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來下血胞
經來下血胞,又稱「經來下肉胞」或「經如蝦蟆子」,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見於《竹林寺女科秘方考》。此症指婦女行經期間,經血中夾雜異物,狀如肉塊或血胞,形似蝦蟆卵子,故而得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多與衝任失調、氣血瘀滯或寒凝胞宮有關:
- 氣血瘀滯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,經血運行不暢,瘀久成塊,隨經而下。
- 寒凝胞宮:經期感寒或素體陽虛,寒邪客於胞宮,血遇寒則凝,形成血胞。
- 痰濕阻絡:脾虛濕盛,痰濕下注胞宮,與經血相搏,結為穢物。
- 衝任虛損:先天不足或久病耗傷,衝任氣血虧虛,統攝無權,經血夾雜敗瘀組織外溢。
臨床表現
患者經行時可見經血中混有暗紅色或紫黑色血塊,質地柔軟或堅韌,形似肉胞或蝦蟆卵,或伴小腹脹痛、經色紫暗、經行不暢等症。部分患者可能兼見面色晦暗、舌質紫黯或有瘀斑、脈沉澀等氣滯血瘀之象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以調理衝任、活血化瘀為主,根據證型選方:
- 氣滯血瘀:選用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加減,以疏肝理氣、化瘀通經。
- 寒凝血瘀:方用少腹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,溫經散寒,化瘀止痛。
- 痰濕阻滯:以蒼附導痰丸(《葉天士女科》)合桂枝茯苓丸,健脾化痰,活血消癥。
- 衝任虛損:宜膠艾四物湯(《金匱要略》)加減,補益衝任,養血止血。
古籍記載
《竹林寺女科秘方考》將此症歸於「經候異常」,強調其與胞宮瘀阻的關聯。後世醫家如《傅青主女科》亦提及「經血成塊」之證,認為與肝鬱火熾或寒客胞絡相關,治法注重疏肝解鬱或溫通胞脈。
此症需與「經來下血塊」、「癥瘕」等鑑別,後者多為有形之積,病程較長;而「經來下血胞」則以經期異物排出為特徵,病機側重於一時性氣血失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