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未盡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來未盡腹痛
病證名,指婦女月經行經期間,經血未完全排出,殘留於胞宮或經脈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引發腹部疼痛的病症。此證多因氣血俱實,或氣滯、血瘀、寒濕等邪氣阻滯經脈,使餘血不得順利排出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俱實:
患者體質偏實,氣血充盈,經行時氣血壅滯,餘血未能及時排出,滯留胞宮,阻礙氣血運行而發為腹痛。 - 氣滯血瘀:
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導致經血排出不盡,腹痛隨之而生。 - 寒濕凝滯:
經期感受寒邪,或素體陽虛,寒濕內侵,凝滯胞脈,使經血運行受阻,殘留體內而作痛。
臨床表現
- 月經行經後期,經量減少但未淨,伴隨腹部疼痛,或脹或刺痛。
- 疼痛部位多在小腹,按之可能加劇。
-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輕微發熱,此乃瘀久化熱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破瘀通經」為主,使殘留經血得以排出,氣血調和則疼痛自止。
代表方劑:
- 紅花當歸湯(出自《葉氏女科證治》)
- 組成:紅花、當歸、牛膝、蘇木、枳殼、三棱、莪朮、赤芍、芫花。
- 功效:活血化瘀,行氣止痛,專治經來未盡之腹痛。
辨證加減:
- 若偏於氣滯,可加香附、烏藥以疏肝理氣。
- 若血瘀明顯,可加桃仁、丹參以增強活血之力。
- 若兼寒濕,可加肉桂、艾葉以溫經散寒。
相關證型
- 氣滯痛經:以脹痛為主,與情緒相關,治宜疏肝理氣。
- 血瘀痛經:疼痛如刺,經血紫暗有塊,治宜活血化瘀。
- 寒濕凝滯痛經:冷痛喜暖,得熱則減,治宜溫經散寒。
此證屬實證範疇,臨床需辨明氣、血、寒、濕之偏重,對證施治,以達調經止痛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