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吐蛔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來吐蛔蟲
病證名,指婦女行經期間嘔吐蛔蟲之症,屬中醫婦科特殊病候,首見於《葉氏女科證治》。此症多因月經來潮時,氣血下注胞宮,導致中焦虛寒,蛔蟲受擾上竄,或兼肝胃不和、寒熱錯雜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中焦虛寒:素體脾胃陽虛,經期氣血外泄,中陽更虛,蛔蟲因寒動擾,上逆作嘔。
- 肝胃失和:情志鬱結,肝氣橫逆犯胃,蛔蟲乘勢上竄。
- 寒熱錯雜:體內寒熱失衡,蛔蟲不安其位,隨胃氣上逆而出。
臨床表現
經行時突發嘔吐,吐出蛔蟲,或伴四肢厥冷、大汗淋漓、脘腹絞痛,甚則寒熱往來,舌淡苔白或黃膩,脈弦緊或沉細。
治法與方藥
- 溫臟安蛔:適用於中焦虛寒者,方選烏梅丸(《傷寒論》),以烏梅、細辛、乾薑、黃連等酸苦辛甘並用,溫下清上,安蛔止嘔。
- 養血通脈:若兼血虛寒凝,見手足厥寒,宜當歸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,當歸、桂枝、芍藥、細辛溫經散寒,養血通脈。
- 調和肝胃:若因肝氣犯胃,可配合四逆散或吳茱萸湯加減,疏肝和胃,降逆止嘔。
古籍佐證
清代王伯龍《養兒寶》提及:「經來寒熱,四肢厥冷,大汗不止,嘔吐蛔蟲,宜用烏梅丸、當歸四逆湯。」強調此症與厥陰經病機相關,需辨寒熱虛實而治。
辨證要點
需與一般蛔蟲症或經期嘔吐鑑別,重點在於發作與月經周期相關,且具明顯寒熱錯雜或虛寒之象。治療時除驅蟲外,更需調理體質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