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色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來色紫

病證名,指女子行經時經血呈現紫紅色之症,屬月經異常之一。此證首載於《竹林女科證治》,多因情志失調或外感熱邪,導致氣血運行失常,經血色質發生變化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鬱化火:情志不舒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火熱內熾,灼傷血絡,致使經血受熱煎熬,色轉紫紅,質地稠黏,或夾血塊。
  2. 血熱內盛:素體陽盛,或過食辛辣溫燥之品,熱伏沖任,迫血妄行,血熱壅滯,故經色紫而濃稠。
  3. 瘀熱互結:氣滯血瘀,鬱久化熱,瘀熱搏結於胞宮,經血運行不暢,色紫暗且多夾瘀塊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經血色澤:紫紅或紫暗,質地黏稠,甚或結塊。
  • 伴隨症狀:或見經前胸脅脹痛、心煩易怒、口乾咽燥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等實熱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宜清熱涼血、調經解鬱,根據證型選方:

  1. 四物連附湯(《竹林女科證治》):
    • 組成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黃連、香附。
    • 方義:四物湯養血調經,黃連清熱瀉火,香附疏肝解鬱,共奏清熱調經之效。
  2. 丹梔逍遙散:適用於肝鬱化火兼脾虛者,以疏肝清熱、健脾和營。
  3. 清經散(《傅青主女科》):生地、丹皮、白芍、青蒿等,專治血熱所致經色紫紅。

辨證要點

需區分虛實:

  • 實熱證:經色深紫,質稠有塊,伴熱象,舌紅脈數。
  • 虛熱證:經色淡紫,質稀,伴陰虛內熱之象,如潮熱盜汗,脈細數。

此證與「經來色淡」「經來色黑」等皆屬月經色質異常,臨床須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,審因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