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如牛膜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來如牛膜片
病證名,屬婦科月經異常之特殊表現,首見於《葉氏女科證治》。其描述為經血淋漓不止,兼夾雜排出物狀如牛膜片,色質黏稠或塊狀,嚴重時可致患者昏迷倒地。此症雖症狀駭人,然葉氏認為「無大事」,蓋因血氣結聚、經絡壅滯所致,屬「癥瘕」範疇,與瘀血內阻、寒凝胞宮或氣滯血瘀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中,此症多因:
- 血瘀成癥:情志不暢、肝氣鬱結,氣滯則血瘀,久瘀結聚成塊,隨經血下脫。
- 寒凝血滯:胞宮虛寒,陽氣不運,經血凝結不散,形成膜狀物。
- 痰濕阻絡:脾虛濕盛,痰濕下注胞宮,與血相搏,膠結成片。
- 氣血兩虛:正氣不足,推動無力,敗血殘留,積久成形。
臨床表現
- 經期延長,量多或淋漓不淨。
- 經血中夾雜膜狀或片狀物,質地或韌或脆,色多暗紅或紫黑。
- 伴隨症狀可見小腹脹痛拒按、面色蒼白,甚者氣隨血脫而暈厥。
治法與方藥
葉氏主張以朱雄丸(硃砂、雄黃、白茯苓)為主方,取其:
- 硃砂:鎮心安神,清熱解毒,兼能散瘀。
- 雄黃:破血逐瘀,殺蟲辟穢,通絡散結。
- 白茯苓:健脾滲濕,寧心利水,以杜生痰之源。
若兼見寒凝血瘀,可合少腹逐瘀湯(小茴香、乾薑、延胡索等)溫經化瘀;氣滯血瘀者,配血府逐瘀湯(柴胡、枳殼、桃仁等)理氣活血;痰濕瘀阻則佐蒼附導痰丸(蒼朮、香附、陳皮等)化痰除濕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提及「經來成塊如膜」者,多責之「血冷凝積」;《傅青主女科》則強調「肝鬱化火,煎熬經血」亦可致此,治宜疏肝瀉火,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。
此症雖屬罕見,然中醫辨證需審其標本虛實,究其瘀滯之源,非獨攻伐,亦當調補氣血,以復衝任之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