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如黃泥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來如黃泥水

病證名,又稱「經來黃色」或「月水色黃」,屬中醫婦科月經病範疇。此症特徵為經血色淡質稀,狀如黃泥水,且血色全無,多因氣血大虛、胞宮虛寒所致。《竹林寺女科秘方考》記載:「經來如黃泥水,全無血色,乃大虛大寒,不可用涼藥。」強調此證本質為虛寒,治療當以溫補為先,切忌寒涼之品,以免更傷陽氣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主要與脾腎陽虛、氣血不足相關。脾主統血,腎主胞宮,若脾陽不振,則運化失職,氣血生化無源;腎陽不足,則胞宮失於溫煦,經血凝滯不行。此外,寒邪直中胞宮,或久病耗傷氣血,亦可導致經水色黃如泥、質地清稀。此證臨床較為少見,多見於素體虛弱或久病不癒之女性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溫補脾腎,養血調經

    • 烏雞丸:為傳統溫補名方,多用於婦科虛寒諸證。方中以烏骨雞為主藥,補益精血;配伍人參、黃耆、當歸等益氣養血,佐以肉桂、附子溫腎助陽,共奏補虛散寒之效。原書提及「服半月,非但病癒,兼能懷孕」,可見其調經助孕之功。
    • 加味四物湯:以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為基礎,加烏藥、延胡索行氣活血,小茴香溫經散寒,生薑、黑棗調和營衛。全方側重「暖經和血」,適用於經後調理,以鞏固療效。
  2. 隨證加減

    • 若兼見腰膝酸冷,可加杜仲、續斷補腎強腰;
    • 若氣短乏力明顯,酌加白朮、茯苓健脾益氣;
    • 若小腹冷痛甚者,可加艾葉、吳茱萸增強溫經止痛之效。

鑒別診斷
需與「經來色黃」相區別:後者經色偏黃但質稠,多因濕熱下注所致,治宜清熱利濕,如易黃湯加減;而「經來如黃泥水」質清色淡,屬虛寒證,二者病機迥異,治法相反,臨床須詳辨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辨證論治」之精髓,強調虛寒當溫補、實熱宜清泄,用藥不可偏頗。古籍所載方藥,體現了傳統中醫對婦科虛寒證的調治理念,結合臨床辨證,可為現代中醫診療提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