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嘔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來嘔吐

病證名,出自《竹林女科證治》,亦稱「經來慣嘔吐」。指女性每逢經期前後,出現反覆嘔吐之症。此症與月經週期密切相關,多因體內氣血運行失調,或脾胃功能紊亂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經來嘔吐主要與脾胃虛弱、水飲內停或飲食積滯有關:

  1. 水飲內停:患者平素脾胃陽虛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中焦。經期氣血下注胞宮,中焦氣機更虛,水飲上逆而嘔吐。嘔吐物多夾帶清水或未消化食物,伴胸悶、舌苔白滑等症。
  2. 食傷停滯:因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宿食積滯於胃。經行時氣血壅滯,胃氣不降,濁氣上逆而嘔吐。嘔吐物多酸腐臭味,兼見胃脘脹痛、噯氣吞酸等症。

辨證論治

根據病因不同,治法亦有差異:

  1. 水飲內停型

    • 主症:嘔吐清水或痰涎,脘腹冷痛,喜溫按,舌淡苔白滑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化飲,和胃降逆。
    • 方藥丁香散(《醫宗金鑒》),以丁香、乾薑溫中止嘔,配合白朮、茯苓健脾利濕。
  2. 食滯胃脘型

    • 主症:嘔吐酸腐食物,脘腹脹滿,噯氣厭食,舌苔厚膩。
    • 治法:消食導滯,和胃降逆。
    •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(《和劑局方》),以木香、砂仁行氣化滯,配合黨參、白朮健脾益氣,陳皮、半夏化痰止嘔。

相關機理探討

中醫理論中,月經與肝、脾、腎三臟關係密切。肝主疏泄,若情志不暢,肝氣犯胃,亦可引發嘔吐;脾主運化,脾虛則水穀不化,胃失和降;腎陽虛衰則不能溫煦脾胃,加重水飲停聚。因此,臨床上除針對嘔吐症狀治療外,亦需調理根本,如疏肝理氣、溫補脾腎等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

此症雖以脾胃為病位,然與衝任二脈氣血變化相關,故治療時需結合月經週期特點,調和氣血,使經行順暢,嘔吐自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