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黃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來黃色
病證名,見於《婦科易知》,指女子行經時經血色澤異常,呈現黃濁如泥水之狀。此證屬月經不調範疇,多因氣血失和、濕熱內蘊,或脾虛失運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濕熱下注:濕熱之邪流注胞宮,與經血相搏,致使經血濁敗,色黃如泥。濕熱多因飲食不節、過食肥甘厚味,或外感濕邪,久蘊化熱而成。
- 脾虛濕盛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氣虛弱,水濕不化,下滲胞宮,混入經血,則見經色黃濁。此類患者多伴見神疲乏力、納呆便溏等脾虛之象。
- 氣血不足:氣血虛弱,經血生化乏源,血失濡潤,色澤不榮,亦可呈現淡黃或黃濁之態。
臨床表現
經血質地稀薄或黏稠,色澤黃褐如泥水,或夾雜少量血塊,常伴有小腹脹滿、陰部濕癢、白帶增多等兼症。若屬濕熱者,可見口苦咽乾、小便短赤;脾虛者則多見面色萎黃、肢體困重。
辨證論治
- 濕熱證:治宜清熱利濕、調經止帶,方選四妙散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加減,或龍膽瀉肝湯化裁。
- 脾虛證:治宜健脾益氣、化濕調經,方用完帶湯(白朮、山藥、人參、蒼朮等)或參苓白朮散加減。
- 氣血兩虛證:治宜補氣養血,方選八珍湯或歸脾湯,佐以少量利濕之品。
古籍參考
《婦科易知》將此證歸於「經色異常」門類,強調需辨明寒熱虛實,不可概以清熱論治。另《傅青主女科》提及「帶下色黃」之病機與脾土濕陷、濕熱下迫有關,可互參。
此證雖非急重之候,然長期不癒恐影響衝任調和,故臨床需細察病因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