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浮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來浮腫
經來浮腫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竹林女科證治》,指女性每逢經期前後,出現肢體或面目浮腫的症狀。此症多與脾腎功能失調、水濕代謝障礙相關,屬中醫「月經前後諸證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脾虛濕盛:脾主運化水濕,若素體脾虛,經期氣血下注胞宮,脾氣益虛,水濕不化,泛溢肌膚而成浮腫。
- 腎陽不足:腎為水臟,主司氣化。若腎陽虛衰,水液氣化無力,停聚體內,外溢肌表,發為浮腫。
-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影響三焦氣機,水液運行受阻,亦可導致浮腫。
臨床表現
浮腫多見於經前或經期,常伴隨以下症狀:
- 肢體沉重,尤以下肢為甚
- 按之凹陷,不易復原
- 或兼見腹脹、食少、大便溏薄(脾虛證)
- 或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軟(腎虛證)
- 或胸脅脹滿、情緒波動(肝鬱證)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調理臟腑、利水消腫」為原則,根據證型選方:
- 脾虛濕困:治宜健脾化濕、行氣利水,方用木香調胃湯(《竹林女科證治》),組成包括木香、陳皮、車前子、三棱、莪朮、紅荳蔻等,以醒脾燥濕、疏通水氣。
- 腎陽虛衰:治宜溫腎助陽、化氣行水,方選真武湯(附子、茯苓、白朮、生薑等)或濟生腎氣丸,加強腎之氣化功能。
- 肝鬱氣滯:治宜疏肝解鬱、理氣行水,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五皮飲,調暢氣機以助水行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可取脾俞、腎俞、水分、陰陵泉等穴,以健脾溫腎、利水消腫。
- 食療:脾虛者可酌加茯苓、薏苡仁;腎虛者宜用黑豆、肉桂,輔助調理體質。
此症需與心源性、腎病性浮腫鑑別,中醫強調辨證論治,根據體質與症狀差異調整用藥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