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發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來發熱

病證名,見於顧膺陀《婦科集·調經類》,亦稱「經行發熱」,指婦女每逢月經來潮時,伴隨發熱症狀的一種病證。此症與月經週期密切相關,多因氣血失調、陰陽失衡所致,屬中醫婦科「月經病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經來發熱的發生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
  1. 血熱內蘊:素體陽盛,或過食辛燥,熱伏衝任,經行時氣血下注,熱隨血動,燔灼於外而發熱。
  2. 陰虛火旺:肝腎陰虛,經行時陰血更虧,虛火內熾,擾動營衛而致發熱。
  3. 氣血虛弱:脾胃不足,化源匱乏,經行氣血外泄,營衛失和,陽氣浮越而發熱。
  4. 瘀熱互結:情志不暢,氣滯血瘀,瘀久化熱,經行時瘀熱搏結,發為熱象。

臨床表現

發熱多見於經前或經期,熱勢高低不一,或為低熱綿綿,或為壯熱不退,常伴有以下兼症:

  • 血熱證:面赤唇紅,心煩口渴,經量多、色深紅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  • 陰虛證:午後潮熱,顴紅盜汗,經量少、色鮮紅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• 氣虛證:熱勢不揚,神疲乏力,經色淡質稀,舌淡脈弱。
  • 瘀熱證:小腹刺痛,經血紫暗有塊,舌黯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以調和氣血、平衡陰陽為原則,根據證型選方:

  • 血熱證:清熱涼血,方用清經散(《傅青主女科》)加減。
  • 陰虛證:滋陰降火,方用地骨皮飲(《醫宗金鑒》)或知柏地黃丸
  • 氣虛證:益氣固表,方用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加減。
  • 瘀熱證:化瘀清熱,方用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合丹梔逍遙散

古籍參考

《婦科集》指出此症與「衝任受熱,血海不寧」相關;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則強調「經行發熱,當分虛實」,與現代辨證思路相合。此症需與外感發熱或其他內傷發熱鑑別,其特點為週期性發作,與月經密切關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