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發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來發狂

病證名,見於顧膺陀《婦科集·調經類》,屬婦科月經病範疇,指女性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神志異常、狂躁譫語之症,又稱「經來狂言譫語」。此症與肝、心、衝任二脈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多因情志內傷、痰火擾神,或陰血虧虛、虛火擾心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火性上炎,擾動心神,發為狂躁。
  2. 痰熱擾神:素體痰濕內盛,或肝火煉液成痰,痰熱互結,上蒙清竅,致神志昏亂。
  3. 陰虛火旺:經期陰血下注,陰虛則陽亢,虛火內擾心神,出現譫語不寧。
  4. 衝任失調:衝任隸屬肝腎,若氣血逆亂,衝氣上逆,挾火痰上衝,亦可引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經前或經期突然言語錯亂、狂躁易怒,甚或罵詈不休。
  • 或見神識昏蒙、譫語妄言,伴有面赤、口苦、胸悶。
  • 舌質多紅或絳,苔黃膩或燥,脈弦數或滑數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火擾神:症見急躁易怒、頭痛目赤、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治宜清肝瀉火、鎮心安神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  2. 痰熱蒙竅:症見神昏譫語、喉間痰鳴、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化痰、開竅醒神,方用黃連溫膽湯合至寶丹。
  3. 陰虛火旺:症見潮熱盜汗、心煩少寐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、養心安神,方用天王補心丹加減。

古籍論述

《婦科集》指出此症「因血室空虛,邪熱乘虛內擾」,強調經期氣血變化對神志的影響。後世醫家進一步補充,認為治療需標本兼顧,經期以清熱安神為先,平時則調肝養血、疏理衝任,以防復發。

此症與西醫學「經前期精神障礙」或「週期性精神病」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氣血陰陽之平衡,從內在臟腑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