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臭如腐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來臭如腐肉
病證名,屬婦科月經異常之範疇,記載於《竹林女科證治》。此症特徵為經血排出時氣味腥臭,狀如腐敗之肉,多因陰血虧虛,兼夾熱毒鬱滯所致。中醫認為,女子以血為本,若素體血虛,或久病耗傷陰血,復因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燥熱之物,致使內熱蘊結,燻灼胞宮,舊血未去,新血難生,瘀熱互結,則經血敗腐而臭穢。
病機分析
- 血虛熱鬱:陰血不足,胞宮失養,猶如「溝渠水涸」,無新血以潤澤,加之熱邪燻蒸,瘀積日久,遂生臭穢。
- 瘀熱互結:血行不暢,瘀阻胞絡,熱毒不得宣散,腐敗血肉,故經氣惡臭,類似暑夏腐肉之氣。
治法與方藥
- 養血清熱,固攝止濁:主方選龍骨丸,組成包括龍骨、海螵蛸(收澀止血)、生地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(養血調經)、黃芩(清熱)、茯苓(健脾滲濕)、牡蠣(斂陰固澀)。此方標本兼顧,既補血養陰,又清熱化濁,兼以固攝胞宮。
- 活血通瘀,清熱利濕:配合通瘀散,以當歸、三棱、莪朮、赤芍、丹皮(活血化瘀)、白朮、香附(理氣健脾)、豬苓、木通(利濕泄熱)、陳皮、生薑(和中調氣)。此方側重疏通瘀滯,導熱下行,以除胞宮鬱熱。
中醫理論延伸
此症與「帶下病」中「熱毒帶下」有相似病機,均屬濕熱下注,但「經來臭如腐肉」更強調血分瘀熱,病位深及胞絡。若遷延不癒,可能進一步耗傷腎陰,轉為虛火內擾之證,可見經色紫黑、質稠黏,伴五心煩熱、舌紅少苔等,此時需酌加知母、黃柏、龜板等滋陰降火之品。
古籍參考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經血穢臭者,此由熱乘血海,瘀濁內結」,可佐證此症與熱瘀相關;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「血熱妄行,穢氣上衝」之治法,與龍骨丸清熱固澀之思路相符。
(註:本文純述中醫學理,用藥需依臨床辨證,未列禁忌與現代醫學對應病症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