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成塊如蔥白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來成塊如蔥白色

病證名,屬中醫婦科月經病範疇,指女性行經時經血中夾雜狀如蔥白色或死豬血黑色之血塊,並伴隨頭昏目暗、口唇麻木等症狀。此證首見於《葉氏女科證治》,葉天士指出其病機多因「虛冷」所致,強調治療時忌用寒涼藥物,當以溫補為法,急投內補當歸丸以調理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此證與衝任虛寒、氣血失溫密切相關。

  1. 陽氣虛衰:素體陽虛,或久病耗傷陽氣,導致胞宮失於溫煦,經血凝滯不行,結塊而下。
  2. 血寒凝滯:寒邪客於胞宮,血遇寒則凝,故經血色黯成塊;蔥白色塊狀物乃寒凝血瘀之象,死豬血黑色則提示寒瘀日久。
  3. 氣血兩虛:氣虛無力推動血液,血虛則經源不足,經行不暢,瘀而化塊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經血特徵:經血中夾雜蔥白色或紫黑色血塊,質地或黏稠或鬆散。
  • 全身症狀:頭暈目眩、視物昏花、口唇麻木,甚則畏寒肢冷、腰膝痠軟,反映陽虛血瘀、清竅失養。
  • 舌脈特點:舌質淡黯或有瘀斑,苔白滑;脈沉遲或細澀。

治療原則

溫經散寒、養血化瘀為主,葉氏推崇內補當歸丸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等溫補之品),此方具溫養衝任、活血調經之效。若寒象甚者,可佐以艾附暖宮丸;兼氣虛者,加黃耆、人參以益氣行血。

鑑別診斷

需與熱瘀互結之經血塊鑑別:後者經塊多呈紫紅黏稠,伴煩熱口渴、舌紅苔黃,治宜清熱化瘀,如桃紅四物湯加減。而「蔥白色塊」屬寒證,禁用涼血藥物,以免加重凝滯。

此證臨床較為罕見,然其病機體現中醫「寒凝血瘀」之理論特色,治療需緊扣「虛冷」本質,以溫通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