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成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來成塊
病證名,出自《竹林女科證治》,指女性行經時經血中夾雜明顯血塊的現象。此症多因氣滯血瘀或寒凝血脈,導致經血凝滯不暢而成塊。中醫認為,經血本應流暢無阻,若見血塊,則反映體內氣血運行失調,需辨明病因,對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
- 氣滯血瘀:
情志不遂、肝氣鬱結,或外傷等因素導致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瘀阻胞宮。經血受阻,凝聚成塊,多見於經前或經期小腹刺痛拒按,血塊排出後痛減,經色紫暗。 - 寒凝血脈:
素體陽虛,或經期感寒,寒邪客於胞宮,血遇寒則凝,故經來成塊,色暗黑,伴有小腹冷痛、畏寒肢冷等症。
辨證論治
-
血瘀證
- 主症:經血紫暗成塊,小腹刺痛拒按,血塊排出後疼痛稍緩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調經止痛。
- 方藥:
- 延胡索散(《竹林女科證治》):延胡索20克、蒲黃15克、五靈脂15克,共研細末,每服10克,以黃酒調服。此方善化瘀滯,適用於瘀血內阻之痛經。
- 亦可選用少腹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,以溫經活血,化瘀通絡。
-
寒凝證
- 主症:經血暗黑成塊,小腹冷痛,得熱則減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
- 治法:溫經散寒,養血調經。
- 方藥:
- 內補當歸丸(《竹林女科證治》):以當歸、吳茱萸、肉桂等溫經散寒之品為主,適用於寒客胞宮所致經血凝塊。
- 溫經湯(《金匱要略》)亦為常用方,可溫經養血,散寒通脈。
其他相關證型
- 氣虛血瘀:若兼見神疲乏力、經色淡暗,宜益氣活血,可用補陽還五湯加減。
- 濕熱瘀阻:經血黏稠成塊,伴帶下黃稠,宜清熱利濕化瘀,選用四妙丸合桃紅四物湯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「血得溫則行,遇寒則凝」,故經來成塊與寒、瘀關係密切。此外,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,若肝鬱氣滯,亦會影響血行,形成瘀血。治療時需結合全身症狀,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