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潮熱氣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來潮熱氣痛
定義與病因
「經來潮熱氣痛」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指女子行經期間或經前,出現遍身潮熱、頭痛、口渴,兼有小腹疼痛等症狀。其病因多與「血滯不行」相關,主因外感寒邪或內傷生冷,導致經血凝滯、氣機不暢,鬱而化熱,形成「瘀熱互結」之證。《葉氏女科證治》指出,此症忌用補劑,當以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為治則。
病機分析
- 寒凝血瘀:過食生冷或外受寒邪,寒性收引,阻遏經脈,血行不暢而瘀阻胞宮,故見小腹疼痛。
- 瘀久化熱:瘀血內停,鬱而化熱,熱邪上擾則頭痛、口渴;外蒸肌表則遍身潮熱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肝氣鬱結,氣滯加重血瘀,形成「氣滯血瘀熱結」之候。
治法與方藥
葉氏主張以「莪朮湯」為主方,其組成為:
- 莪朮、三棱:破血行氣,消積止痛,擅解血分瘀滯。
- 紅花、蘇木:活血通經,散瘀止痛,助經血下行。
- 牛膝:引血下行,兼補肝腎,導瘀熱外出。
辨證加減
- 熱象明顯:加丹皮、梔子清泄血分鬱熱。
- 氣滯甚者:配伍香附、烏藥以疏肝理氣。
- 兼寒凝:佐以肉桂、艾葉溫經散寒,防涼藥過伐。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提及:「經行腹痛,潮熱煩渴,多屬血瘀化熱」,與葉氏論述相合,進一步強調「通因通用」之法,瘀去則熱自除。此症與「經行發熱」「熱入血室」有別,後者多屬外感熱邪內陷,治法迥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