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潮熱不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來潮熱不食

病證名,出自《竹林女科證治》,指女性行經期間出現潮熱,且伴隨食欲不振之症。此症多因氣血虛弱或陰虛內熱,導致胃氣不開、運化失司,故見不思飲食。中醫認為,月經來潮時,陰血下注胞宮,若素體氣血不足或陰虛火旺,則易使虛熱內擾,進一步影響脾胃功能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兩虛:素體氣血不足,經行時氣血更虛,脾胃失養,運化無力,故見食欲不振。
  2. 陰虛內熱:陰液虧虛,虛熱內生,上擾胃腑,導致胃陰不足,胃失和降,故見潮熱不食。
  3. 肝鬱脾虛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亦可影響脾胃運化,加重食欲不佳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初期調理:以開胃健脾為主,常用方劑如保和丸(消食導滯)、逍遙丸(疏肝健脾),以恢復胃氣,促進食欲。
  2. 後期調補:待胃氣稍復,需大補氣血,兼顧滋陰清熱,可選十全大補湯(補益氣血)加減,酌配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,丹皮清虛熱,麥門冬五味子養陰生津。

隨證加減

  • 若潮熱明顯,可加地骨皮銀柴胡以清虛熱。
  • 若兼見胸脅脹滿,可加香附陳皮以疏肝理氣。
  • 若脾胃虛弱較甚,可加白朮茯苓以健脾滲濕。

此症關鍵在於辨明虛實,調理脾胃與滋養氣血並重,使陰陽平衡,則潮熱自退,食欲漸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