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來遍身疼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來遍身疼痛

病證名,屬「經行身痛」範疇,指婦女行經期間或經前後出現周身肌肉、關節疼痛之症。此症首見於《葉氏女科證治》,載:「經來二三日,遍身疼痛,此寒邪入骨,或發熱,或不發熱,俱宜解表,服烏藥順氣湯,水煎溫服。」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外感寒邪、氣血失調,或經期正氣不足所致,可分以下證型:

  1. 寒凝血瘀:經期腠理疏鬆,寒邪乘虛侵襲經絡,凝滯氣血,不通則痛。症見疼痛遇寒加重、得熱稍緩,經血色暗夾塊。
  2. 氣血虛弱:素體氣血不足,經行時陰血下注沖任,肢體失養而痛。症見隱痛綿綿、面色蒼白、經量少而色淡。
  3.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阻滯經絡。症見脹痛遊走、胸脅悶脹,經行不暢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寒凝血瘀:溫經散寒、活血止痛,方選烏藥順氣湯(烏藥、陳皮、麻黃、川芎等)或當歸四逆湯加減。
  • 氣血虛弱:益氣養血、和營止痛,方用八珍湯或黃芪桂枝五物湯。
  • 肝鬱氣滯:疏肝解鬱、理氣通絡,方取柴胡疏肝散合四物湯化裁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提及:「經期身痛,有虛實之異,虛者血虧,實者寒客。」強調辨證需分虛實,虛證以補益為主,實證則重在祛邪。

相關概念
此症與「痹證」有別,後者為風寒濕三氣雜至,發病與月經無關;而「經來遍身疼痛」具週期性,與經血盈虧密切相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