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盡
定義
「經盡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,指外感病邪在六經傳變過程中,已循經傳遍六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,邪氣勢衰而病勢趨向自愈的病理階段。此概念源自《傷寒論》,為張仲景對外感熱病傳變規律的重要論述之一。
理論依據
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云:「太陽病,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,以行其經盡故也。」此處指出,太陽病為外感病初期,邪氣客於太陽經,若病程經過七日(古人以六日為一經傳變週期,七日為經氣復始之期),且未見他經證候,則表示邪氣未進一步內傳,六經氣血得以調和,正氣驅邪外出,故病自愈。此即「經盡」之機轉。
病機與臨床表現
- 六經傳遍:外感病邪依六經次序傳變(如太陽→陽明→少陽→太陰→少陰→厥陰),若邪氣未深入或正氣充足,傳至厥陰後,邪勢已衰,不再內傳,稱為「經盡」。
- 正復邪退:此時人體正氣漸復,陰陽自和,故可見症狀逐漸緩解,如發熱減退、頭痛消失、脈象趨於平和等。
- 時間特徵:古人觀察外感病多以七日為週期,若無合病或併病,七日後邪氣衰而自愈,即與「經盡」相關。
與「傳經盡」之區別
「經盡」強調邪氣傳變的自然終止,而「傳經盡」則偏重於描述邪氣已傳遍六經的過程。兩者皆屬六經病傳變的範疇,但前者側重病癒機轉,後者側重病理階段。
學術延伸
- 與「再經」之關係:若邪氣未因「經盡」而解,可能循經再傳(如太陽病七日不愈,邪傳陽明),稱為「再經」,此為「經盡」之例外情況。
- 氣血盛衰影響:患者正氣強弱決定「經盡」是否順利。若正虛,邪氣可能留滯或內陷,導致病情纏綿。
經典應用
《傷寒論》以「經盡」解釋部分自愈現象,反映六經辨證中「正氣抗邪」與「時間醫學」的結合。後世醫家如成無己、柯琴等,均對此有所發揮,認為「經盡」體現了人體陰陽自和的潛能。
現代理解
從現代中醫理論看,「經盡」可視為機體免疫調節與修復功能的表現,符合「邪去正安」的基本病理規律。其七日週期亦與現代醫學對急性感染病程的觀察部分吻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