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筋
經筋為中醫經絡系統中,連屬於人體體表的重要組成部分,首見於《靈樞·經筋》。其概念與十二經脈密切相關,但功能與分布各有側重。經筋主要循行於四肢、軀幹及頭面,主司關節運動與肢體活動,具有聯絡骨骼、維繫肌肉、調節肢體屈伸的作用。
經筋的生理特性
- 聯屬體表,主司運動
經筋分布於皮肉之間,依附於骨骼關節,與十二經脈的循行區域相呼應,但更側重於肌肉、肌腱與韌帶的聯屬關係。其功能主要體現於肢體的運動能力,如《靈樞·經脈》所言:「筋為剛,主束骨而利機關。」 - 與經脈相合,氣血所養
經筋雖不直接運行氣血,但依賴經脈氣血的濡養。十二經筋各隸屬於同名經脈,其功能強弱與經脈氣血盛衰相關。若氣血不足或經脈瘀滯,可導致經筋失養,表現為攣急、弛緩或疼痛。 -
分部循行,各有所主
經筋按十二經脈劃分為十二經筋,各有特定的循行路徑與功能:- 手足三陽經筋:多分布於外側與背側,主司伸展與外展動作。
- 手足三陰經筋:多分布於內側與腹側,主司屈曲與內收動作。
例如,足太陽經筋循行於項背,主頭頸後仰;足厥陰經筋絡於陰器,與生殖功能相關。
經筋與疾病的關係
經筋病變多表現為運動障礙或局部疼痛,常見於外傷、勞損或風寒濕邪侵襲。如《靈樞·經筋》提到:「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,熱則筋弛縱不收。」臨床可見以下證候:
- 寒邪客筋:筋脈拘急、關節屈伸不利。
- 濕熱傷筋:筋肉弛緩、痿軟無力。
- 氣血瘀阻:局部腫痛、活動受限。
經筋的治療應用
中醫治療經筋病變,常結合針灸、推拿與藥物:
- 針灸:以「以痛為輸」為原則,取阿是穴或經筋結聚處施針,或配合艾灸溫通筋脈。
- 推拿:通過揉按、彈撥等手法鬆解筋結,舒筋活絡。
- 藥物:多用活血化瘀、祛風除濕之品,如當歸、川芎、獨活等。
經筋理論在中醫傷科、針灸及推拿領域具重要意義,其對肢體運動與結構的闡釋,至今仍指導臨床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