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候不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候不勻

經候不勻,又稱月經不調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五十一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症。此症泛指女子月經周期、經量、經色、經質等方面出現異常變化的統稱,涵蓋範圍廣泛,為中醫婦科重要診治內容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經候不勻主要與以下臟腑經絡功能失調相關:

  1. 肝失疏泄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導致氣機不暢,血行受阻;或肝鬱化火,熱擾衝任,迫血妄行。
  2. 脾虛不統:飲食勞倦傷脾,脾氣虛弱,統攝無權;或脾陽不足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,影響氣血生化。
  3. 腎氣虧虛:先天不足或房勞多產,損傷腎氣,腎精虧耗,天癸乏源,衝任失養。
  4. 衝任損傷: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或產育過多,直接損傷衝任二脈,導致經血調節失常。

臨床表現

經候不勻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類:

  1. 周期異常

    • 月經先期(周期短於21天)
    • 月經後期(周期長於35天)
    • 月經先後無定期
  2. 經量異常

    • 月經過多(經量明顯增多)
    • 月經過少(經量明顯減少)
  3. 經期異常

    • 經期延長(行經時間超過7天)
    • 經期縮短(行經時間不足2天)
  4. 經色經質異常

    • 經色淡紅、黯紅或紫黑
    • 經質稀薄或稠厚,夾有血塊

辨證分型

根據中醫理論,經候不勻常見以下證型:

  1. 氣虛型:經期提前,量多色淡,質稀,伴氣短乏力,舌淡脈弱。

  2. 血虛型:經期延後,量少色淡,頭暈心悸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
  3. 氣滯型:經期先後不定,經行不暢,胸脅脹痛,舌黯脈弦。
  4. 血瘀型:經行不暢,色紫黯有塊,小腹刺痛拒按,舌紫黯或有瘀斑。
  5. 血熱型:經期提前,量多色深紅,質稠,心煩口渴,舌紅苔黃。
  6. 寒凝型:經期延後,量少色黯,小腹冷痛,得熱則減,舌淡苔白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經候不勻強調"調經以治本",根據不同證型施治:

  1. 補腎填精:適用於腎虛證,常用方如歸腎丸、左歸丸等。
  2. 疏肝解鬱:適用於肝鬱證,常用方如逍遙散、柴胡疏肝散等。
  3. 健脾益氣:適用於脾虛證,常用方如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等。
  4. 清熱涼血:適用於血熱證,常用方如清經散、丹梔逍遙散等。
  5. 溫經散寒:適用於寒凝證,常用方如溫經湯、艾附暖宮丸等。
  6. 活血化瘀:適用於血瘀證,常用方如桃紅四物湯、少腹逐瘀湯等。

歷史沿革

歷代醫家對經候不勻多有論述: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首提"月事以時下"的生理規律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記載"婦人經水不利"的證治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系統論述月經病的病因病機
  • 《傅青主女科》強調"調經重在疏肝解鬱"的治療思想

經候不勻的診治體現了中醫"辨證論治"、"整體調節"的特色,通過調和氣血、平衡陰陽,達到恢復正常月經周期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