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候

名詞。見《產寶百問》。即月經,又稱「月信」、「月事」,為女性胞宮定期排泄之血性分泌物,屬中醫婦科重要生理現象。其名「經候」,意指月經如潮汐之有信,應時而至,反映女子氣血盛衰及臟腑功能狀態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與臟腑關係

    • 腎主生殖:經候之源於腎,腎精充盈則天癸至,促使任脈通、太衝脈盛,月經來潮。
    • 肝藏血主疏泄:肝血充足且氣機調達,則經候按期而行;若肝鬱氣滯,可致經行不暢或先後無定。
    •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:脾統血,胃受納水穀,化生營血以養胞宮,脾虛則經量異常或經色淡。
  2. 經絡調控

    • 衝任二脈: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二脈氣血充盈,下注胞宮而成月經。若衝任虧損,可見經少、閉經。
    • 督帶協調:督脈總督陽氣,帶脈約束諸經,共維經候之常度。
  3. 氣血作用

    • 經以血為本,血賴氣行。氣血調和則經候如常;氣虛則經遲,血熱則經先期,血寒則經痛。

臨床觀察要點

  • 周期:正常約28日,提前或延後逾7日屬異常。
  • 經量:適中為佳,過多為「經血妄行」,過少為「血枯」。
  • 經色質:色鮮紅質稠屬熱,暗紫有塊多瘀,淡紅稀薄多虛寒。

病理範疇

  • 經早:多因血熱或氣虛不固。
  • 經遲:常由血虛、寒凝或痰阻。
  • 經亂:肝鬱或腎虛致周期紊亂。

此名詞雖簡載於《產寶百問》,然其機理貫穿中醫婦科整體理論,需結合四診詳辨虛實寒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