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後吐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後吐衄

病證名,見於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。此症多因婦女月經後期,肺胃虛熱未盡,血不歸經,上逆而發,表現為經期結束後仍有口鼻出血,血量較少,色呈鮮紅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經後吐衄與肺、胃、肝三臟關係密切。月經期間,陰血下注胞宮,若素體陰虛,或情志不暢,肝鬱化火,或肺胃素有伏熱,經後陰血虧虛,虛熱內擾,血隨熱升,上逆而為吐衄。此外,若脾虛不能統血,亦可導致血不循經,上溢為衄。

辨證要點

  1. 虛熱證:出血量少,色鮮紅,伴口乾咽燥,潮熱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2. 肝鬱化火證:出血色深紅,兼見胸脅脹痛,心煩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3. 脾不統血證:出血色淡,伴神疲乏力,面色萎黃,舌淡脈弱。

治法方藥

  1. 清虛熱為主:適用於肺胃虛熱證,方選麥門冬湯加生地、沙參、牛膝,以養陰清熱、引血下行。
    • 麥門冬養肺胃之陰,生地涼血滋陰,沙參潤肺生津,牛膝引血下行,共奏養陰清熱止血之效。
  2. 疏肝瀉火:適用於肝鬱化火證,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,以疏肝解鬱、清熱涼血。
  3. 健脾攝血:適用於脾不統血證,方選歸脾湯加減,以益氣健脾、固攝血液。

相關理論
此症與倒經(經行吐衄)相似,但倒經多發生於經前或經期,而經後吐衄則見於經後,病機略有差異。治療上,需根據虛實寒熱辨證施治,虛者補之,熱者清之,以調和氣血,使血歸其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