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後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後腹痛
病證名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婦科》,指女性月經結束後,小腹隱隱作痛,喜按揉緩解之症。此症多因氣血虛弱、肝腎虧損,致血海空虛,經行後氣血耗損加劇,胞脈失養而作痛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虛弱:
素體氣血不足,或脾胃虛弱,化源不繼,經後血海空虛,胞脈失於濡養,故隱痛綿綿,按之則舒。 - 肝腎虧損:
肝藏血,腎藏精,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久病耗傷肝腎,精血虧虛,經後精血更損,胞宮失養而痛。
證候特點
- 疼痛性質:隱痛、空痛,按壓可緩解。
- 伴隨症狀:或見頭暈乏力、面色萎黃(氣血虛);或腰膝痠軟、耳鳴眩暈(肝腎虧)。
- 舌脈:氣血虛者舌淡、脈細弱;肝腎虧者舌淡紅少苔,脈沉細。
治療原則
以 補益 為主,根據病機分型論治:
- 氣血虛弱:
- 治則:益氣養血,調經止痛。
- 方藥:八珍湯(《正體類要》)加減,或 聖愈湯(《醫宗金鑒》)。
- 肝腎虧損:
- 治則:滋補肝腎,養血填精。
- 方藥:調肝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或 歸腎丸(《景岳全書》)。
相關名詞延伸
- 氣血虛弱痛經: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,兼氣短神疲,治以補氣養血。
- 肝腎虧損痛經:經後腰痠空痛,伴頭暈耳鳴,治以滋腎養肝。
此症屬虛性痛經,與經前或經期實痛(如氣滯血瘀、寒凝)有別,臨床需辨明虛實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