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風

經風為中醫病證名,指外感風邪侵襲人體經脈所引發的病症。此概念源自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:「天有八風,經有五風……八風發邪,以為經風,觸五臟,邪氣發病。」文中闡明,自然界之八風(四方與四隅之風)若為邪氣,可內犯經脈,形成「經風」,進一步影響五臟功能,導致疾病發生。唐代醫家王冰註解此段時指出:「八風發邪,經脈受之,則循經而觸於五臟,以邪幹正,故發病也。」強調風邪循經內傳,擾動臟腑氣機的病理機制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風邪特性
    風為「百病之長」,其性輕揚開泄、善行數變,易侵犯體表與陽經。當風邪深入經脈,則表現為「經風」,可引發經絡氣血運行失常,出現相應循行部位的症狀,如疼痛、麻木、拘急或震顫等。
  2. 經脈與臟腑聯屬
    十二正經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。風邪客於經脈,循經內傳,可影響相應臟腑。例如:

    • 足太陽膀胱經受風,或見項背強痛,甚則影響肺氣宣降。
    • 足厥陰肝經受風,可能引發肢體抽搐或情緒波動。
  3. 與「五風」的關聯
    《素問》提及「五風」,指風邪傷及五臟後形成的肝風、心風、脾風、肺風、腎風。經風為其外傳基礎,若未及時疏解,邪氣由經入臟,則轉為更深層的病變。

臨床表現
經風之證候因侵犯經絡不同而異,常見:

  • 太陽經風:頭痛、項強、惡風、發熱。
  • 陽明經風:面赤、額痛、齒痛。
  • 少陽經風:偏頭痛、耳鳴、脅肋脹滿。
  • 太陰經風:四肢痠重、腹脹。
  • 少陰經風:腰脊痠痛、咽乾。
  • 厥陰經風:巔頂痛、肢冷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經風以「祛風通絡」為原則,根據邪犯經絡與兼夾病機(如寒、熱、濕)配伍用藥:

  • 太陽經風:選用 桂枝湯葛根湯 解肌祛風。
  • 陽明經風:以 升麻葛根湯 清疏風熱。
  • 少陽經風:投 柴胡桂枝湯 和解經絡。
  • 三陰經風:多佐以溫通之品,如 當歸四逆湯 加減。

與現代醫學的參照
經風部分表現可對應現代醫學的「周圍神經病變」、「偏頭痛」或「風濕性關節炎」等,但中醫強調從風邪與經絡氣血失調論治,與西醫病理機制有本質差異。

古籍補充
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進一步描述風邪「入於經脈,搏於血氣」,說明其動態致病特點;《傷寒論》中「太陽中風」證亦屬經風範疇,體現六經辨證與經絡理論的結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