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方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方派

經方派之定義與淵源

經方派乃中醫學術重要流派之一,其核心思想在於尊崇並運用古代經典醫籍所載之方劑。所謂"經方",特指東漢張仲景所著《傷寒雜病論》(後世分為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兩部)中所記載的方劑。這些方劑結構嚴謹,配伍精當,療效確切,歷經千百年臨床驗證而不衰,故被尊為"經方"。

歷史沿革

經方派之形成可追溯至漢代,張仲景"勤求古訓,博采眾方",集前人經驗之大成,創立六經辨證體系,奠定經方運用之理論基礎。晉唐時期,王叔和整理《傷寒論》,使經方得以流傳。至宋代,林億等人校訂刊行仲景著作,經方之學遂大行於世。明清時期,經方派與時方派之爭漸顯,然經方派始終保持其學術地位,並有徐靈胎、柯韻伯等大家為之闡發。

學術特點

經方派之學術特徵主要體現於以下方面:

  1. 方證對應:強調"有是證,用是方",嚴格按照經典所述之證候特徵運用經方,注重方劑與特定證型之間的對應關係。
  2. 藥簡力專:經方多由少量藥物組成(如桂枝湯僅五味藥),但配伍嚴謹,君臣佐使分明,藥效專一而顯著。
  3. 劑量講究:重視原方劑量比例,如桂枝湯中桂枝與芍藥等量配伍,體現調和營衛之旨。
  4. 煎服法嚴謹:遵循經典記載之煎煮方法與服用禁忌,如麻黃湯要求"去上沫",大承氣湯需"得下,餘勿服"等。

代表醫家與著作

歷代著名經方派醫家包括:

  • 張仲景:被尊為經方派鼻祖,《傷寒論》載方113首,《金匱要略》載方262首(含重複方劑)
  • 許叔微:宋代醫家,著《傷寒百證歌》、《普濟本事方》,善用經方
  • 尤在涇:清代醫家,著《傷寒貫珠集》、《金匱要略心典》,精研仲景學說
  • 曹穎甫:近代經方大家,著《經方實驗錄》,以實證闡發經方運用

經典方劑舉隅

經方派常用代表性方劑包括:

  1. 太陽病方:桂枝湯、麻黃湯、葛根湯等
  2. 陽明病方:白虎湯、承氣湯類(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)
  3. 少陽病方:小柴胡湯、大柴胡湯
  4. 太陰病方:理中湯、四逆湯
  5. 少陰病方:真武湯、附子湯
  6. 厥陰病方:烏梅丸、當歸四逆湯

現代發展

當代經方派在中醫界仍佔重要地位,呈現以下發展趨勢:

  1. 方證規範化研究:運用現代研究方法,探討經方適應證的客觀指標
  2. 作用機理探討:從藥理、分子生物學角度闡釋經方作用機制
  3. 臨床拓展應用:在遵守方證對應原則下,擴大經方在現代疾病中的應用範圍
  4. 劑型改革:在保持療效前提下,開發經方新劑型以適應現代臨床需求

經方派作為中醫學術之正統,其理論體系與臨床方法至今仍指導著中醫臨床實踐,體現了中醫學"傳承精華,守正創新"的發展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