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方詳述
一、經方之定義與源流
「經方」一詞,首見於《漢書·藝文誌》「方技略」,載有「經方十一家,二百七十四卷」,其定義為:「經方者,本草石之寒溫,量疾病之淺深,假藥味之滋,因氣感之宜,辨五苦六辛,致水火之齊,以通閉結,反之於平。」此處所言經方,泛指漢代以前臨床醫方著作及其所載方劑,其特點在於依據藥性之寒熱溫涼、疾病之表裡虛實,配伍成方,以調和陰陽,恢復平衡。
後世對經方之定義漸趨具體,主要可分為三類:
- 廣義經方:指漢以前之臨床醫方,包括《黃帝內經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等經典所載之方劑。
- 經典醫著之方:特指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等經典中所錄之方。
- 仲景方:專指東漢張仲景所著《傷寒雜病論》(後分為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)中之方劑,被譽為「經方之祖」。
二、經方之學術特點
(一)理論基礎
經方之配伍,深植於中醫經典理論,尤以《內經》之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學說為核心,並結合《神農本草經》之藥性理論。其立方之要,在於:
- 辨證論治:根據六經辨證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或臟腑辨證,確立治法,選方用藥。
- 藥症相應:強調方劑與證候之嚴密對應,如「桂枝湯」主治太陽中風表虛證,「麻黃湯」主治太陽傷寒表實證。
- 配伍嚴謹:經方組方簡練,藥味少而力專,君臣佐使分明。如「四逆湯」僅附子、乾薑、甘草三味,卻能回陽救逆。
(二)代表方劑舉隅
-
桂枝湯(《傷寒論》)
- 組成: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- 功效:解肌發表,調和營衛。
- 主治:太陽中風證,症見發熱、汗出、惡風、脈浮緩。
-
麻黃湯(《傷寒論》)
- 組成: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。
- 功效:發汗解表,宣肺平喘。
- 主治:太陽傷寒證,症見惡寒、發熱、無汗而喘、脈浮緊。
-
小柴胡湯(《傷寒論》)
- 組成:柴胡、黃芩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- 功效:和解少陽。
- 主治:少陽病,症見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、默默不欲飲食、心煩喜嘔。
三、經方之歷史地位
清代醫家徐彬於《金匱要略論注》中言:「惟仲景則獨祖經方,而集其大成,惟此兩書(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,真所謂經方之祖。」張仲景承襲前人經驗,系統整理並創新發展,使經方成為中醫臨床之圭臬。其方劑結構嚴謹、療效確切,歷代醫家如孫思邈、李東垣、葉天士等,皆深受其影響。
四、經方與時方之區別
- 時代背景:經方多指漢代以前之方劑,時方則泛指後世醫家所創之方。
- 用藥風格:經方藥味較少,注重單味藥之功效;時方或用藥繁多,或側重藥組之協同作用。
- 理論側重:經方以六經辨證為主,時方或結合溫病、氣血津液等理論。
經方作為中醫學之瑰寶,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,其科學性與實效性持續為現代研究證實,展現中醫藥學之深厚底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