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斷前後諸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經斷前後諸症,病證名。指婦女在49歲前後,月經將斷未斷之時,出現的一些綜合性的病癥。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「更年期綜合徵」。多因婦女將屆經斷,先天腎精漸衰,沖任脈虛,天癸將竭,精血不足,以致臟腑經絡失於濡養和溫熙,出現一些臟腑經絡功能紊亂的癥候。
如見頭昏目眩,心煩易怒,情志失常,手足心發熱,月經量多,或經漏淋瀝不斷,耳鳴心悸,或潮熱汗出,顴紅口乾等症,為真陰虧損,陽失潛藏,宜滋陰潛陽,用六味地黃湯加龍骨、牡蠣、龜板、白芍、沙苑蒺藜、石決明之類;若見失眠、怔忡或情志失常者,為心腎不交,治宜滋腎寧心安神,用補心丹;若見畏寒肢冷,腰酸腿軟,腹冷喜暖者,為腎陽不足,沖脈督帶失於溫熙,治宜溫陽補腎,用右歸丸加人參、破故紙、仙茅、淫陽藿等;若見神志煩亂,善悲欲哭,呵欠頻作者,為陰血虧耗,不能濡養五臟,火動內擾三臟躁症,治宜甘潤滋補,調養心脾,用甘麥大棗湯,酌加棗仁、茯神,以安神,加竹茹除煩,陳皮理氣,或加生地、麥冬以滋心腎之陰,白芍斂肝和脾,黑芝麻以養肝腎而潤大腸等,均可隨症需要斟酌加減。
另可參更年期綜合徵條。
【原文】
經斷前後諸症,病名。婦人四十九歲前後,月經將斷未斷之時,多有頭昏目眩,心煩易怒,情志失常,手足心發熱,月經量多,或經漏淋瀝不斷,耳鳴心悸,或潮熱汗出,顴紅口乾等症,此為真陰虧損,陽失潛藏,宜滋陰潛陽,用六味地黃湯加龍骨、牡蠣、龜板、白芍、沙苑蒺藜、石決明之類。若見失眠、怔忡或情志失常者,為心腎不交,治宜滋腎寧心安神,用補心丹。若見畏寒肢冷,腰酸腿軟,腹冷喜暖者,為腎陽不足,沖脈督帶失於溫熙,治宜溫陽補腎,用右歸丸加人參、破故紙、仙茅、淫陽藿等。若見神志煩亂,善悲欲哭,呵欠頻作者,為陰血虧耗,不能濡養五臟,火動內擾三臟躁症,治宜甘潤滋補,調養心脾,用甘麥大棗湯,酌加棗仁、茯神,以安神,加竹茹除煩,陳皮理氣,或加生地、麥冬以滋心腎之陰,白芍斂肝和脾,黑芝麻以養肝腎而潤大腸等,均可隨症需要斟酌加減。
【按語】
經斷前後諸症,即更年期綜合徵。更年期是指婦女從性成熟到絕經這一過渡時期,一般在45~55歲之間。更年期綜合徵是指婦女在更年期由於卵巢功能衰退,雌激素水平下降,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不適症狀。其主要症狀有:潮熱、出汗、心悸、失眠、頭痛、眩暈、耳鳴、健忘、情緒不穩、易怒、焦慮、抑鬱、神經衰弱、性慾減退、腰酸背痛、關節疼痛、肌肉乏力、消化不良、便秘、尿頻、尿急、尿失禁等。
更年期綜合徵的治療,以中醫辨證論治為主,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,選用滋陰潛陽、養血安神、溫陽補腎等中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