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斷復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斷復來
定義與別稱
「經斷復來」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載於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,又稱「倒經」,俗名「倒開花」。指婦女年屆七七(約49歲)天癸竭、月經斷絕一年以上後,陰道再度出血之症。此症與「崩漏」不同,後者多見於未絕經者,而經斷復來專指絕經後異常出血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女子七七任脈虛、太衝脈衰少,天癸竭而經水斷。若復見經血,其病機可分虛實兩端:
- 營血有餘:若出血量少、無明顯不適,屬陰血未盡,生理性餘血外溢,無需治療。
- 血熱迫血妄行:因陰虛內熱或外感熱邪,下擾衝任,迫血下行。症見經色鮮紅、量多,伴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肝脾失調:
- 肝不藏血:情志鬱怒傷肝,疏泄太過,血不歸經。症見出血量多色鮮,胸脅脹痛,脈弦。
- 脾不統血:憂思勞倦傷脾,氣虛失攝。症見經血色淡、質稀,面色萎黃,納差便溏,脈弱。
- 衝任虛損:出血日久,氣隨血脫,衝任不固。症見頭暈心悸、氣短乏力,舌淡脈虛。
辨證論治
-
血熱證
- 主方:芩心丸(黃芩清熱涼血)或益陰煎(生地、知母、黃柏滋陰降火;龜板滋腎潛陽;砂仁、炙甘草和中)。
- 加減:陰虛甚加女貞子、旱蓮草;熱盛加丹皮、地骨皮。
-
氣血兩虛證
- 主方:十全大補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補氣;熟地、白芍、當歸、川芎養血;黃耆、肉桂溫陽固攝)或八珍湯(氣血雙補)。
-
肝鬱血熱證
- 主方:逍遙散(柴胡、白芍疏肝;當歸、白朮養血;茯苓、白朮健脾;薄荷、煨薑透達鬱熱)。
- 加減:血熱加梔子、丹皮(丹梔逍遙散);脅痛甚加香附、鬱金。
-
脾虛失統證
- 主方:歸脾湯(黃耆、人參補氣;白朮、甘草健脾;龍眼肉、當歸養血;遠志、酸棗仁安神;木香理氣醒脾)。
- 加減:出血不止加血餘炭、棕櫚炭;中氣下陷加升麻、柴胡。
古籍補充
《傅青主女科》強調「老年經水復行」需辨肝脾,若「肝氣逆而血不藏」,宜平肝補血;若「脾氣虛而血不攝」,當益氣攝血。另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婦人於四旬外,經期將斷之年,多有漸見阻隔者,此其時最宜防察。」提示經斷前後陰陽失衡,易生變證。
現代中醫觀點
經斷復來涉及「腎-天癸-衝任-胞宮」軸功能失調。絕經後腎氣虧虛為本,臨床需結合舌脈,細辨虛實寒熱。若兼見帶下異味、小腹包塊,當考慮癥瘕積聚,需進一步鑑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