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斷
經斷為中醫婦科專有名詞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》,指婦女月經停止之生理現象。此概念涵蓋自然生理性閉經(如天癸竭之更年期)與病理性經水斷絕,以下分述之:
一、經典淵源與生理基礎
- 《內經》理論:
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云:「女子七七,任脈虛,太衝脈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壞而無子。」此為「經斷」之核心生理依據,指女性約49歲前後,因腎氣衰、天癸枯,導致月經自然終止。 - 《金匱要略》延伸:
張仲景於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婦人年五十所,病下利數十日不止……此為經斷」,結合脈證論治,將經斷與衝任失調、氣血虧虛等病機聯繫,奠定辨證基礎。
二、經斷之分類與病機
-
生理性經斷:
- 天癸竭:腎精虧虛,衝任二脈氣血衰少,月經漸止,屬自然衰老過程。
- 地道不通:胞宮失養,經血無源,多伴隨潮熱、盜汗等更年期證候。
-
病理性經斷:
- 氣血兩虛:過度勞損或久病耗傷,致衝任空虛,經血難續,症見面色萎黃、乏力。
- 肝鬱血瘀:情志不遂,氣滯血瘀阻滯胞脈,經水驟斷,兼見脅痛、舌紫暗。
- 痰濕阻絡:脾虛濕盛,痰脂壅塞衝任,體胖多痰,月經漸少至斷。
三、經斷與相關概念辨析
- 與「閉經」之異同:
閉經泛指未至絕經年齡而月經停閉,病機複雜;經斷則特指天癸竭後之生理性閉經,或年未至而早衰之病理表現。 - 與「血枯」之關聯:
《黃帝內經》「血枯」症見「月事衰少不來」,屬經斷前期病機之一,強調精血虧損之本。
四、中醫調治原則(略)
(此處依要求省略治療與注意事項)
綜上,經斷為中醫婦科重要生理病理概念,既反映生命自然規律,亦為臟腑氣血盛衰之外候,須結合脈證詳辨其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