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從上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從上逆
病證名,指婦女行經期間,經血不循常道下行,反而上逆,從口鼻而出,表現為吐血、衄血等症狀。此證多因體內熱邪熾盛,迫血妄行所致,屬中醫「逆經」範疇之一。
病因病機
- 血熱內盛:患者素體陽盛,或過食辛辣溫燥之物(如椒、薑),致熱邪蘊積,灼傷血絡,迫血上行。
-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火性炎上,引動衝任之血逆亂。
-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上擾血海,導致經血逆溢。
臨床表現
- 經期前後或經期之中,出現口鼻出血,血色鮮紅或深紅。
- 或伴心煩易怒、口乾咽燥、面赤舌紅等熱象。
- 月經量可能減少,甚至閉而不行,因血熱上逆,下行之血不足。
治法與方藥
以清熱涼血、引血下行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- 犀角地黃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
- 組成:犀角(現以水牛角代)、生地黃、芍藥、牡丹皮。
- 功效: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瘀,適用於熱毒熾盛、迫血妄行之證。
- 芩連四物湯(《醫宗金鑒》)
- 組成:黃芩、黃連、當歸、生地、川芎、白芍。
- 功效:清肝瀉火、養血調經,適用於肝鬱化火兼血虛者。
- 順經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
- 組成: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丹皮、茯苓、沙參、黑荊芥穗。
- 功效:滋陰降火、引血歸經,適用於陰虛火旺之逆經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衝任失調:中醫認為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胞胎,若熱邪擾動衝任,則血海不寧,經血逆亂。
- 氣血關係:「氣有餘便是火」,氣機鬱滯或上逆,可加重血熱妄行,故治療時需兼顧調氣。
- 臟腑聯屬:此證與肝、腎、肺關係密切,肝主藏血,腎主閉藏,肺主肅降,若功能失調,皆可影響經血運行。
古籍參考
《婦科指歸》提及:「經來時,忽從口鼻出者,因多食椒姜熱極,火升血逆而上。」強調飲食辛辣與血熱上逆之關聯,並以犀角地黃湯為清熱涼血代表方。此說與《黃帝內經》「血得熱則妄行」之理相合,後世醫家多循此辨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