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刺
經刺為中醫針灸刺法名詞,其操作特點在於針刺部位與經脈密切相關,主要可分為三類定義,源於《黃帝內經》不同篇章之論述,後世醫家亦據此發展出相應臨床應用。
一、九刺法之經刺
《靈樞·官針》記載:「經刺者,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。」此屬「九刺」之一,專指針對經脈氣血結聚不通之病理反應點施針。當經脈循行處出現鬱血、硬結或明顯壓痛時,醫者直接於該處下針,以疏通經絡、散結化瘀。此類刺法強調「以痛為腧」,類似近代「阿是穴」概念,但更注重經脈本身的氣機阻滯。
二、循經取穴之經刺
《靈樞·禁服》提出:「不盛之虛,以經取之,名曰經刺。」此指當某條經脈氣血失調(虛證或實證),而未明顯影響他經時,優先選取本經穴位進行調治。例如肺經病變取太淵、尺澤,胃經病變取足三里、內庭等。此原則成為後世「循經取穴」理論基礎,強調「經脈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治療邏輯。
三、與繆刺對舉之巨刺法
《素問·繆刺論》區分:「不調者,經刺之;有痛而經不病者,繆刺之。」此處「經刺」實指「巨刺」,即左右交叉刺經之法。當身體一側經脈病變(如半身不遂),針刺對側同名經脈穴位;而「繆刺」則針對絡脈病變,刺對側淺表絡脈。兩者差異在於:巨刺深刺經穴,繆刺淺刺絡脈。此類刺法體現中醫「左右互調」「陰陽平衡」的治療思想。
學術延伸
經刺的多元定義反映中醫對「經脈調治」的層次化認知:
- 結構層面:直刺經脈氣結點(如《官針》所述)。
- 辨證層面:依經脈病候選穴(如《禁服》所述)。
- 整體調節層面:透過交叉刺經調和氣血(如《繆刺論》所述)。
歷代醫家如王冰、張介賓等均對經刺有所闡發,並結合臨床驗證其適應症,如痹證、痛證及經脈氣血瘀滯等。此刺法至今仍廣泛應用,尤見於經絡辨證明確之病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