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遲

經遲,又稱經行後期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景嶽全書·婦人規》。指女子月經週期延後,較正常週期遲至七日以上,甚或每隔四、五十日一行,且連續出現兩個週期以上者。此病與「經早」(月經先期)相對,屬月經不調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經遲多因氣血不足或運行不暢,導致沖任失調,胞宮無法按時滿溢。具體病機可分以下幾類:

  1. 血虛

    • 素體虛弱,或久病耗血,或脾虛化源不足,致沖任血少,經血遲至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經色淡紅、質稀,面色萎黃,頭暈心悸,舌淡脈細弱。
  2. 血寒

    • 實寒:外感寒邪,或過食生冷,寒凝胞脈,血行不暢。
      • 症見經色黯紅、夾血塊,小腹冷痛拒按,得熱痛減,舌黯苔白,脈沉緊。
    • 虛寒:陽氣不足,寒從內生,無力溫煦血行。
      • 症見經色淡黯、質清稀,小腹隱痛喜按,腰痠乏力,脈沉遲無力。
  3. 氣滯

    • 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血行受阻。
    • 症見經色黯紅、經行不暢,胸脅脹痛,煩躁易怒,脈弦。
  4. 痰濕

    • 脾虛濕盛,痰濕壅滯沖任,阻礙經血下行。
    • 症見經質黏稠、量少,形體肥胖,胸悶嘔惡,舌苔白膩,脈滑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經遲,首重辨明虛實寒熱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沖任為原則。常見治法如下:

  • 血虛證:補血調經,方用大補元煎人參養榮湯加減。
  • 血寒證
    • 實寒者溫經散寒,方用溫經湯(《婦人大全良方》)。
    • 虛寒者溫陽暖宮,方用艾附暖宮丸
  • 氣滯證:疏肝理氣,方用烏藥湯逍遙散加減。
  • 痰濕證:化痰燥濕,方用蒼附導痰丸四物湯

古籍記載

《景嶽全書·婦人規》指出:「凡血寒者,經必後期而至。」強調寒邪為經遲常見病因。另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亦載:「經來過期為血虛,血少寒凝氣滯居。」進一步闡明虛、寒、滯三者與經遲之關係。

經遲之證,雖以月經延後為主症,然其病機複雜,臨床須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,細辨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,恢復月經正常週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