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不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不調

經不調,亦稱「月經不調」,屬中醫婦科常見病證,首見於《景嶽全書·婦人規》。指女子月經之週期、經量、經色、經質等異常,或伴隨不適症狀,統稱為經不調。中醫認為,月經為氣血所化生,與臟腑、經絡功能密切相關,尤以肝、脾、腎三臟為要,衝任二脈之調和亦為關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失和:氣虛則統攝無權,血虛則經血乏源,可致經量過少或延期;血熱妄行或氣滯血瘀,則見經量過多或先期。
  2. 臟腑功能失調
    • 肝鬱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致月經先後無定,或經行乳脹。
    • 脾虛:運化失職,氣血生化不足,或統血無力,見經色淡、質稀或崩漏。
    • 腎虛:腎精虧損,天癸不充,衝任不固,可致經期紊亂、經量稀少或閉經。
  3. 外邪侵擾:寒客胞宮,血行不暢,則經行腹痛、經色紫暗;濕熱下注,可致經質黏稠、帶下夾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週期異常:月經先期(週期短於21日)、後期(週期長於35日),或先後不定期。
  • 經量異常:過多(崩漏)、過少(點滴即淨),或時多時少。
  • 經色經質異常:色淡、暗紫、鮮紅,質稀薄或夾血塊。
  • 兼症:經行腹痛、腰痠、頭暈、煩躁等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氣血兩虛型:經色淡紅、質稀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
  2. 肝鬱氣滯型:經期不定,胸脅脹痛,脈弦。
  3. 血熱型:經量多、色鮮紅,心煩口渴,舌紅苔黃。
  4. 血寒型:經行腹痛、得熱則減,經色暗夾塊,脈沉緊。
  5. 腎虛型:經期延後、量少,腰膝痠軟,脈沉弱。

中醫治療以調和氣血、疏肝健脾、補腎益精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,如四物湯、逍遙散、歸脾湯、溫經湯等加減。針灸常取三陰交、關元、血海等穴以調衝任。此病證反映體內陰陽失衡,需整體辨治,以恢復經候如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