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別

經別為十二經別之簡稱,屬中醫經絡系統中重要組成部分,為十二正經別行之分支,又稱「別行之正經」。其特點為「離、入、出、合」,即從十二正經分出後,深入體腔內部,聯繫臟腑,再淺出體表,最終與相表裏的陽經或陰經會合,形成「六合」關係,進一步強化經絡系統的整體性與臟腑表裏配合。

經別的循行特點

  1. :從四肢肘膝以上部位,由十二正經分出。
  2. :進入胸腹腔,聯繫所屬臟腑(陰經經別多聯繫本臟,陽經經別多聯繫本腑)。
  3. :淺出體表,上行頭頸部。
  4. :於頭面部與相表裏的陽經會合(如足太陽經別與足少陰經別合於目內眥)。

經別的生理功能

  1. 加強表裏經聯繫:通過「六合」關係,使陰經與陽經的配合更為緊密,如足太陽與足少陰經別相合,輔助膀胱與腎的表裏功能。
  2. 濡養臟腑:經別深入體腔,擴展十二正經對臟腑的氣血輸布範圍。
  3. 聯繫頭面官竅:部分經別上行頭面,補充十二正經未直接抵達的區域(如足少陽經別聯繫目系)。
  4. 調節氣血平衡:通過內外循行路徑,協調經脈氣血盛衰。

經別與其他經絡的區別

  • 與正經差異:經別無獨立腧穴,循行路徑較正經短,但深入體腔,側重臟腑聯繫。
  • 與絡脈差異:絡脈主司表淺氣血滲灌,而經別屬縱深分支,結構更完整。

臨床意義

經別理論廣泛應用於針灸與內科調理,如頭面疾患(偏頭痛、耳鳴)可透過所合經別選穴(如足少陽經別與足厥陰經別影響耳部氣血),或臟腑虛實證候透過經別調整表裏經氣機。

附:六合關係
十二經別按陰陽表裏配對,形成六組相合:

  • 足太陽與足少陰
  • 足少陽與足厥陰
  • 足陽明與足太陰
  • 手太陽與手少陰
  • 手少陽與手厥陰
  • 手陽明與手太陰

此結構體現中醫「陰陽互根」「表裏相應」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