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閉黃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經閉黃疸

病證名,指婦女經閉又兼患黃疸之證候。此病多因肝失疏泄,宿瘀內阻,復感水穀濕邪,導致太陰(脾)、陽明(胃)、厥陰(肝)三經氣機失調而成。臨床表現為經閉不行,少腹疼痛,脘腹脹滿,納食減少,繼則目黃、溲赤,肌膚發黃,大便色黑。若遷延不癒,恐轉為血臌,屬中醫「黃疸」與「經閉」並見之重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鬱血瘀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氣滯則血瘀,衝任受阻而致經閉。
  2. 濕熱內蘊:脾失健運,水穀之濕內停,鬱久化熱,濕熱熏蒸肝膽,膽汁外溢而發黃疸。
  3. 三經同病:太陰脾虛濕盛,陽明胃氣壅滯,厥陰肝經瘀阻,三者交互影響,加重氣血瘀滯與濕熱鬱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經閉:月經停閉,少腹刺痛或脹痛,按之痛甚。
  • 黃疸:身目俱黃,色澤晦暗或鮮明,小便短赤如茶,大便溏黑(瘀血內結之象)。
  • 兼症:脘悶納呆,肢體困重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苔黃膩,脈弦澀或濡數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健脾化濕、祛瘀通經、疏肝利膽,標本兼顧。

  • 主方:參考丁甘仁《女科醫案》之方,以蒼朮、厚朴、陳皮健脾燥濕;茵陳、赤茯苓、澤瀉利濕退黃;桃仁、紅花、蘇木、延胡索活血化瘀通經;大腹皮行氣寬中;青鱗丸(含鱗蟲等破血逐瘀之品)吞服以增強化瘀之力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濕熱偏重者,加梔子、黃柏清熱燥濕。
    • 瘀血甚者,酌加丹參、莪朮破血行滯。
    • 氣滯明顯者,加香附、鬱金疏肝解鬱。

證候辨析
此證屬「瘀黃並見」,需與單純黃疸或經閉鑑別:

  • 與「穀疸」區別:穀疸因飲食傷脾,以身黃、食即頭眩為主,無經閉瘀血之象。
  • 與「血枯經閉」區別:血枯多因氣血虧虛,經少色淡,無黃疸及瘀痛表現。
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提及:「經閉腹脹,身面發黃,此為血分瘀熱。」《張氏醫通》亦云:「瘀血發黃,必兼少腹硬滿,小便自利。」均強調瘀血與黃疸之關聯性。

現代中醫觀點
此證類似西醫學「肝膽疾病合併內分泌失調」之病理,如肝硬化、膽道阻塞伴隨月經紊亂。中醫治療注重調理肝脾,疏通氣血,使瘀去黃退,經水自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