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蒼龜探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蒼龜探穴

蒼龜探穴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屬「飛經走氣」四法中的一種,首載於明代醫家徐鳳所著之《金針賦》。此法模擬烏龜探穴之態,以多向透刺結合分層鑽剔之術,具有疏調經氣、通利關節之效,臨床多用於治療經絡壅滯、氣血不通之證。

操作手法

  1. 得氣為先:進針至穴位深部,待醫者手下覺沉緊,患者出現酸麻脹重等針感後,方施以此法。
  2. 四方斜刺:針尖依次向上、下、左、右四個方向斜刺,每一方向均分「淺、中、深」三層逐步深入。
  3. 三進一退:每層進針時,以「鑽剔」手法(如龜行探路般緩進輕捻)分三次推進;完成一層後,退針至皮下,再換方向施術。

作用機理

蒼龜探穴通過多向透刺,擴大針感傳導範圍,激發經氣運行。其分層操作能針對衛、營、臟腑不同層次調氣:

  • 淺層(衛分):疏泄表邪,開通腠理。
  • 中層(營分):調和營血,緩解筋脈拘急。
  • 深層(臟腑):通調深部氣機,化解痼結。

臨床應用

此手法尤適用於:

  • 經絡痹阻:如肢體麻木、關節屈伸不利。
  • 氣滯血瘀:如局部腫痛、癥瘕積聚。
  • 久病入絡:慢性病症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者。

與其他手法之異同

同屬「飛經走氣」的青龍擺尾、白虎搖頭、赤鳳迎源三法,皆重氣至病所,然蒼龜探穴特點在於「分層透刺」,兼顧經絡縱深與橫向氣機調節,與《內經》「刺有淺深,各至其理」之旨相合。
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通則不痛」之理,需憑醫者指力與辨證精準施術,方能奏疏壅導滯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