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閉浮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閉浮腫
病證名,亦稱「經水久不行發腫」或「月水久不行發腫」,指女子月經閉止後,因氣血失調、水濕停滯而出現肢體浮腫的病症。此症多因經血閉阻,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水液代謝失常,瘀血內停,浸溢四肢,形成浮腫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經閉浮腫的成因主要與以下病理機制相關:
- 瘀血內阻:經閉日久,敗血停積於五臟,阻滯氣機,影響水液運行,導致水濕泛溢肌膚。
- 肝鬱脾虛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積聚成腫。
- 氣血兩虛:長期經閉,氣血生化不足,氣虛則無力推動水液,血虛則經脈失養,水濕停滯。
臨床表現
患者除月經閉止外,可見四肢或顏面浮腫,按之凹陷,伴有面色晦暗、腹脹、疲乏等症狀。此症須與單純水腫(如腎病、心衰所致)鑒別,關鍵在於辨明是否與經閉相關。
治療原則
治療以「調經消腫」為主,重在疏通經脈、活血化瘀、健脾利濕。
- 內服方藥:
- 調經湯:當歸、生地、益母草、川芎、白芍、香附、茯苓、丹皮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此方活血調經,兼顧健脾利水,適用於瘀血內停兼脾虛者。
- 金匱丸:四製香附、沒藥、當歸、茯苓、白薇、白朮、阿膠、白芍、人參、砂仁、生地、續斷、山藥。此方益氣養血、調經化瘀,適合氣血兩虛兼瘀滯者。
- 用藥要點:此症需長期調理,湯藥宜連續服用十餘劑以固效,丸劑則可久服,以防復發。
中醫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月事不以時下,壅塞為腫」,說明經閉與水腫的關聯。後世醫家進一步闡述,如《葉氏女科證治》強調「調經則腫消」,指出治療需從根本調理月經,而非單純利水。此外,瘀血與水濕互結的病理特點,亦符合「血不利則為水」的理論,故活血化瘀為消腫之關鍵。
此症反映了中醫「整體辨證」的特色,透過調理月經以改善水腫,體現「治病求本」的治療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