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經閉發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經閉發熱
病證名,指婦女月經閉止,同時伴隨發熱症狀的證候。此症多因經期或產後調攝不慎,過食生冷瓜果,導致寒邪內侵,血脈凝滯,氣血運行受阻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寒凝血瘀:經期或產後氣血虛弱,若貪涼飲冷,寒邪客於胞宮,血遇寒則凝,經脈閉阻,營衛失和,故見發熱。
- 肝鬱化熱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灼傷陰血,經源枯竭而閉經,鬱熱內擾則發熱。
- 陰虛內熱:素體陰虛,或久病耗傷陰液,虛火內熾,灼傷經血,致經閉不行,陰虛陽浮而見發熱。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惡寒發熱,五心煩熱(手心、腳心及心胸煩熱),午後潮熱,形體逐漸消瘦。若遷延不治,熱邪深入陰分,可演變為骨蒸勞熱,並伴隨脾虛症狀,如食少泄瀉、肌肉萎削等。
辨證論治
-
寒凝血瘀證
- 主症:經閉,小腹冷痛,得熱則減,畏寒發熱,舌紫暗,脈沉緊。
- 治法:溫經散寒,活血通經。
- 方藥:溫經湯加減,或配合艾灸關元、氣海等穴。
-
肝鬱化熱證
- 主症:經閉,胸脅脹痛,心煩易怒,口苦咽乾,發熱以午後為甚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治法:疏肝解鬱,清熱調經。
- 方藥:逍遙散加丹皮、梔子,或丹梔逍遙散。
-
陰虛內熱證
- 主症:經閉,顴紅盜汗,午後潮熱,形瘦咽乾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清熱,養血調經。
- 方藥:知柏地黃丸或清骨散加減。
古籍參考
《婦科秘方》指出:「此症因行經時及產後食冷水果等物所致。蓋血見水則凝滯,初起每日生寒作熱,五心煩熱,脾土不勝,若半年不治,亦作骨蒸,子午發熱潮熱,肌肉削瘦,泄瀉不止。」並提出以逍遙散、紫金湯等方調治。
相關概念
- 骨蒸:陰虛內熱日久,熱邪深伏陰分,如蒸骨透髓之狀,多見於癆瘵。
- 子午發熱:指午時(日中)與子時(夜半)陰陽交替之際,發熱尤為明顯,與陰陽失調相關。
此證需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,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